从11月5日到11月25日,今年40岁的密云区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裴斐,一直闭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密云绿化基地集中隔离点工作。21天的时间里,由密云多家医疗机构组成的11名医务人员组成工作专班,共服务了400多名隔离人员。他们会为隔离人员筹划生日活动,帮小孩打印学习资料,给老年人做营养餐。
11月19日和11月20日,隔离点收到了两名市民通过12345平台发来的表扬单。11月27日,裴雯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和团队按照密云区卫健委要求,非常注重对隔离人员的心理疏导,疫情下人们心情容易低落,医生不仅要治病,还要尽量照顾好隔离人员的感受,让隔离点里多些“轻松空气”。
裴雯(中)在隔离点。受访者供图
隔离点里,有为孩子准备的甜点礼物
从事肿瘤治疗和研究已经有十多年时间,裴雯对记者表示,作为肿瘤医生,他在和患者打交道中发现,好的心态对病情缓解起到积极作用,“心态如果太差,病情恶化速度会很快。所以,我们肿瘤医生,会很注重患者的心理感受。”
每一个人起初被转运进隔离点后,都会有些紧张不安。曾是隔离人员的冷女士告诉“12345”平台工作人员,“我和我的孩子成了集中隔离人员,我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密云绿化基地进行集中隔离的。一下车,就闻到一股浓浓的消毒液的味道,使原本就紧张的心提到嗓子眼。”
裴雯说,他能理解隔离人员的感受,因为每个人脱离了原本熟悉的环境后,都会产生不安情绪。他和临时组建的团队商议好,要给予隔离人员尽可能多的人文关怀,有要过生日的,就筹备生日宴;有带着孩子隔离的,就给孩子们准备些小蛋糕蛋挞之类的甜点。
隔离点为隔离人员准备的蛋糕。受访者供图
冷女士向“12345”表示,由于她来得匆忙,孩子眼镜的冲洗液没拿,也没带奥数卷子,焦急之中,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隔离点工作人员打了电话。让她没想到的是,工作人员在中午之前就将孩子的东西全部送了过来,并帮忙打印学习资料。
冷女士的表扬单,让裴雯感到意外。另一份“12345”表扬单来自张女士,她感谢裴雯等工作人员为她准备了生日蛋糕及长寿面,“我被拉到隔离点后,本来心情不好。没想到工作人员那么贴心,让我很感动。”
“我们工作人员都没想到能获得表扬。作为医生,照顾好人们情绪,是医者仁心。而且我还是党员,应该做好服务。此外,我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应该将心比心。”裴雯说。
闭环工作20多天,激励自己保持乐观心态
按照相关防疫要求,集中隔离点的工作人员需要接受闭环管理。集中隔离点内严格划分“红区”和“绿区”。隔离人员所在隔离楼及周边一定区域为“红区”,行政楼及外周公共区域为“绿区”。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执行闭环管理,禁止到非隔离区域,每日开展自我健康监测并上报。
裴雯和爱人都是医生,他们家里最小的孩子今年7岁。他告诉记者,会觉得对孩子有亏欠,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很多医生除了本职的医疗任务,还会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尤其是执行闭环任务,几十天不回家都是常事。
“医生是治病救人的,哪怕心理压力再大,也不能把负面情绪传给他人。所以,我们集中隔离点第一时间成立临时党支部,大家相互加油打气,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隔离人员看。”
在隔离点里制造些轻松空气,既是区卫健委的工作要求,也是裴雯等众多隔离“点长”探索服务患者的有益实践。工作专班考虑到隔离人员中有不少小朋友,他们就精心制作了可爱的小点心、薯条和棒棒糖,希望在隔离的日子里能为孩子增加一些乐趣;工作人员为80岁以上老人单独安排了鸡蛋羹和面条汤,确保老人家属能够安心;还针对年龄差异和有特殊需求的,工作人员都叮嘱他们用便笺写下来贴到门上,并为他们购买物资;同时,工作人员还会定期征集隔离人员意见,改进一日三餐。
隔离点为大家准备的餐食。受访者供图
两次“点长”经历,收获更多沟通技巧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大年初三,裴雯被抽调去发热门诊支援。他连续在发热门诊值班一个多月,有时候在医院工作十多个小时。“当时疫情致死率比较高,心里多少有些害怕,但是一想到自己是医生,就不要怕和病毒搏斗。”他说。
在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中,他增加了自己的业务知识范围。“如何消杀,如何做传染病隔离工作,这些领域以前从未涉足过。这三年,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次数比较多,了解了不少关于传染病防控的知识。”他告诉记者,今年8月14日到9月4日,他也做了次“点长”。两次做“点长”的经历,让他对患者心理有了更深的认识。
隔离点的医务人员。受访者供图
“一些新冠肺炎阳性病人,会心态很差,一宿一宿地哭,那他的恢复时间就会比较慢。但是,有的人心态比较好,注重卫生、勤喝水多锻炼身体,再配合医生治疗,就会好得很快。了解清楚心态和免疫能力的关系,对我做本专业研究也有帮助。”
如何科学高效地接收隔离人员,充分考虑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并对他们进行精细化管理,是作为“点长”的裴雯面临的最重要的工作问题。他介绍,“点长”要整理汇总工作数据,要对接消防预案、房间布局、隔离通道等硬件设施,安排落实医疗、安保、后勤保障人员,还要准备好车辆、饮食、必备生活用品等物资。
11月22日,裴雯晚上三点钟才睡下,但第二天六点就起床工作。他告诉记者,每次见到人们离家来隔离点,他就不再觉得自己疲惫,感到自己要做的事情很多,要给予隔离人员力所能及的关爱,尽可能保障人们的心理健康。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