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登革热是传染病吗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伊蚊(俗称花斑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登革热可常年发病,但在我国一般流行于夏秋季节。 主要通过被带病毒的蚊子叮咬感染。当人被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病毒会从蚊子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感染。患者如果在发烧前1-2天至发烧后4-5天内被蚊虫叮咬,病毒就有可能传给蚊子继而传播开去。此病并不会经由人与人之间传播,与患者接触时不会被感染。 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其中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在我省分布广泛,主要在清水容器中孳生,大多数在屋外或野外阴暗处流连,但亦会在户内活动。雌蚊嗜吸人血,吸血高峰在日落前两小时(约为下午五、六时),及早上八、九时。室外及室内皆可叮咬人。 二、登革热的症状感染登革热病毒后,经过3至15天的潜伏期(通常为5至8日),患者多以突然发热为首发症状,持续发热3-5天,严重头痛,四肢酸痛、关节痛、肌肉痛、背痛、后眼窝痛。发病后3-4日出现红疹,恶心、呕吐,轻微的流牙血和流鼻血。病后有可能出现极度疲倦及抑郁症状,极少数病者会恶化至出血性登革热,并进一步出血、休克,严重时可引致死亡。 登革热的前期症状和感冒相似,很多患者把其当作感冒来治疗,这样不仅耽误了时间,更加重了病情。登革热临床上分轻型、典型和重型。轻型登革热并不可怕,但重型登革热却是一个恐怖的杀手,病死率达90%以上。 1、典型登革热 1.1、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 1.2、全身毒血症状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关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1.3、皮疹于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皮疹持续5--7日。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1.4、出血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1.5、其他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1/4病例有肝脏肿大及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 2、轻型登革热 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疹。 3、重型登革热 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热的所有表现,但于3~5病日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那么该如何预防登革热呢?下面小编为您介绍登革热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
登革热是传染病吗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