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一、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主要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登革热病毒只可以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并不会由人直接传染人,也不会由空气或接触传染,所以避免蚊虫叮咬,做好个人防蚊措施是预防登革热的最有效方式。

伊蚊成蚊是一种体色为黑色、胸部及足上有白点的蚊子,平时喜欢白天叮咬人,在屋内及周围100米的范围活动,是一种家栖蚊。在吃、用水缸里或是其他小容器(主要是水缸、盆、罐、椰子壳、破旧轮胎等)的干净水里产卵,卵在水中孵化成幼虫再变为蚊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动物,是主要传染源和宿主。单纯隔离患者,不足以制止流行。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方式传播,预防措施的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

蚊子通常在吸食被感染人血液时获得病毒。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登革热病患(从开始发烧的前一天直到退烧都具有传染力)8至15天后,则具有终身传染病毒的能力。经过4—10天潜伏期后,被感染的蚊子终身均能传播病毒。被感染人员是病毒主要携带者和增殖者,是未受感染蚊子的病毒源。

二、感染登革热后的典型症状是什么

登革热的潜伏期3~14天,前驱症有鼻炎、结膜炎,主要临床表面为突然高热、恶寒,剧烈性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痛“三痛”,伴有恶心、呕吐、乏力、厌食。首次发热可达39~40℃。

持续4~5天下降,症状减轻约1~3天后再次出现高热(双峰热),在发病3~5天,多数病人首先在躯干两侧出现麻疹样红斑,逐渐向四肢发展,以前臂屈侧为多,呈猩红热样皮疹,向颜面、四肢扩展。有的病例在手足、掌跖、踝及小腿可见紫癜样斑丘疹,伴瘙痒,消退后有脱屑。病人多伴浅表淋巴结肿大。

值得注意的是,登革热的症状有轻有重,在早期的时候,与感冒、流感等相似,容易误诊。少数患者会在发病的3-5天突然加重,可能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狂躁、昏迷、抽搐、大量出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缩小等重症症状。

重症的高危人群包括下列五类人群:A,二次感染患者(登革病毒共有DENV-1、DENV-2DENV-3和DENV-4四种血清型,四种血清型都可以感染人。被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重症的临床表现);B,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基础性疾病者;C,老人和婴幼儿;D,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E,孕妇。

预防登革热,防蚊灭蚊最关键。下面小编为您介绍预防登革热的方法。

标签: 登革热 传播途径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jk.hahacn.com/chuanranfangzhi/880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