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复发的可能诱因:来自首项系统综述的发现|文献述评
医脉通导读
本项研究是首项探讨双相障碍患者病情失代偿及心境复发的诱因的系统综述,共纳入了108篇文献。
分析显示,药物诱发双相障碍躁狂/轻躁狂发作的证据最多,尤其是抗抑郁药;伐尼克兰也有较多报告。其他可能的诱因包括神经刺激治疗、过量摄入能量饮料、乙酰左旋肉碱、圣约翰草、季节变化、激素水平变化、病毒感染、生物节律改变(睡眠剥夺及禁食)等。
相比于躁狂/轻躁狂发作,探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诱因的证据少得多,可能的诱因包括禁食、睡眠紊乱、应激生活事件等。
双相障碍是一类慢性复发性精神障碍,部分患者呈进展性病程: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加,发作间隔逐渐缩短,治疗反应也有所下降。预防复发是双相障碍重要的治疗目标之一。
除药物维持治疗外,规避双相障碍复发的诱因也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然而,此前尚无探讨双相障碍复发诱因的系统综述,且「危险因素」与「诱因」的概念经常被混淆。事实上,尽管两者存在一定的重叠,但并非所有的危险因素都是复发的诱因。
图1 双相障碍起病及复发示意图;起病高危因素与病情失代偿诱因并不等同,如父亲和/或母亲罹患双相障碍是双相障碍起病的高危因素,而非病情失代偿的诱因
研究简介
一项近期发表于J Psychiatr Res. 的系统综述中,来自欧洲和美洲的一组研究者对PubMed、Embase、PsycInfo收录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旨在探讨双相障碍患者病情失代偿及心境复发的诱因。
研究者从12,748篇文献中筛选出108项符合要求的研究,包括86项个案报告、8项干预性研究、10项前瞻性研究及4项回顾性研究。这些研究中的患者均已经确诊双相障碍,由心境正常状态转为急性心境发作或由其中一极转为另一极(如,转躁),触发病情失代偿的可能的因素也得到了记录。
研究者的主要发现如下:
躁狂/轻躁狂发作
药物诱发双相障碍躁狂/轻躁狂发作的证据最多,尤其是抗抑郁药;戒烟药伐尼克兰也有较多报告。其他可能的诱因包括神经刺激治疗、过量摄入能量饮料、乙酰左旋肉碱、圣约翰草、季节变化、激素水平变化、病毒感染、生物节律改变(睡眠剥夺及禁食)等。例如:
5项前瞻性研究、2项回顾性研究、2项临床研究、18项个案报告显示,抗抑郁药与躁狂/轻躁狂发作相关,其中三环类抗抑郁药诱发躁狂发作的报道最多。另有3例个案报告显示,抗抑郁药撤药与躁狂发作相关。
6项个案报告称,伐尼克兰与躁狂/轻躁狂发作相关。考虑到戒烟是针对双相障碍患者的常见建议,这一群体使用伐尼克兰戒烟时可能需要小心。
5项个案报告称,患者在接受经颅磁刺激(TMS)治疗后出现了躁狂发作,但只有1例在停用TMS后改善。另一项个案报告中,经颅直流电刺激诱发了轻躁狂发作。
4项个案报告称,双相障碍患者在摄入能量饮料后出现躁狂发作,但摄入量均很高(如,一天6-9罐)。
4项个案报告称,双相障碍患者在激素水平变化后发生混合及躁狂/轻躁狂发作,具体情境包括自发性流产、停止哺乳、经前期等。值得注意的是,本项系统综述未发现分娩是双相障碍复发的诱因。作者认为,分娩有可能是潜在双相障碍患者起病的危险因素,而非已确诊双相障碍患者复发的高危因素。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及一项开放研究显示,睡眠剥夺疗法在4.8%的双相障碍患者中诱发了躁狂发作,在5.8%的双相障碍患者中诱发了轻躁狂发作,且与当前用药无关。禁食及低碳水饮食也有触发躁狂/轻躁狂发作的报告。
抑郁发作
相比于躁狂/轻躁狂发作,探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诱因的证据少得多,可能的诱因包括禁食、睡眠紊乱、应激生活事件等。
例如,有研究显示,斋月期间10%的双相障碍患者出现了抑郁发作。针对应激生活事件诱发双相障碍复发的证据存在冲突,且应激生活事件与躁狂发作的相关性似乎强于抑郁发作;然而也有研究显示,此类事件与双相障碍患者新的抑郁发作相关,尤其是女性。
结论
本项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所纳入的研究以个案报告为主,导致无法开展meta分析;此外,探讨双相障碍抑郁复发诱因的证据很少。基于现有发现,抗抑郁药诱发双相障碍躁狂/轻躁狂的证据相对确切。未来可针对本项系统综述中提到的可能诱因进行评估,以助力双相障碍复发的预防。
文献索引:Rodrigues Cordeiro C, Côrte-Real BR, Saraiva R, Frey BN, Kapczinski F, de Azevedo Cardoso T. Triggers for acute mood episodes in bipolar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J Psychiatr Res. 2023 May;161:237-260. doi: 10.1016/j.jpsychires.2023.03.008. Epub 2023 Mar 13. PMID: 3694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