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问题严重,建议45岁以上人群定期筛查

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问题严重,建议45岁以上人群定期筛查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5月28日讯(全媒体记者 李琪 实习生 廖莹 何林静 通讯员 兰靖蕊)近日,“诊爱女性健康”媒体大师班活动举行,三湘都市报等来自全国的二十多家媒体受邀参加,围绕骨转换标志物、性激素水平对女性健康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分析体外诊断在疾病管理中的临床价值,帮助更多女性提升健康管理意识和水平。

骨质疏松可防可治,重视骨标志物检测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我国50岁以上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问题尤为严重。

活动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妍呼吁,广大女性提高骨质疏松防治意识,建议45岁以上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做到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王妍主任指出:“骨质疏松症病因比较复杂,受多重危险因素影响,包括老龄化、女性绝经、脆性骨折家族史,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药物等。”

尽管骨质疏松症危害性较大,但是可以预防和缓解的。近年来,骨转换标志物(BTMs)检测在骨质疏松防治管理中的价值日益凸显。王妍主任介绍道:“人体的骨新陈代谢是由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参与的骨形成与骨吸收来实现的,贯穿于骨健康的始终。而骨转换标志物是骨转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或酶类,分为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通过骨转换标志物检测,可用于鉴别骨质疏松,判断骨转换类型、预测骨丢失速率、优化评估骨折风险、监测药物疗效,对于优化骨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众多骨转换标志物中,P1NP和β-CTX是目前临床被广泛应用的两种骨转换标志物,能够反映全身骨代谢变化,在治疗开始后3个月即可反映药物疗效,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王妍主任指出:“目前,骨密度(BMD)检测是国际公认的骨质疏松诊断‘金标准’,但其存在变化周期长、不同方法测定结果不同等局限性,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推荐P1NP/β-CTX作为监测和随访的指标,联合骨密度可以更好地预测骨折风险。”

了解性激素水平变化,科学指导妇科疾病诊疗

近年来,受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改变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女性受到性激素水平异常的困扰。事实上,从青春期、发育期到绝经期,性激素的变化贯穿于女性一生,若不加以重视,很可能会引起一系列妇科健康问题。会上,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副主任王芳教授以“性激素检测在女性健康中的临床意义”为题做了精彩分享,对性激素的作用及相关疾病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强调关注性激素检测在妇科疾病诊疗中的重要价值。

常规女性的性激素包括促卵泡生成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泌乳素(PRL)、雌二醇(E2)、睾酮(T)和孕酮(P)六项。除了影响情绪、生育,性激素对减少神经、心血管、结肠、泌尿相关疾病的发生也有作用。较少提及的是,性激素有助维持骨量,防止骨质疏松发生。王芳教授指出:“卵巢是分泌性激素的器官,女性健康要从保养卵巢做起。随着年龄增长,卵巢功能和储备能力会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全身各系统的改变,引发各类疾病。”

目前,激素检测是临床判断卵巢储备功能的方法之一,其中,抗缪勒管激素(AMH)被认为是评估卵巢储备功能最有效和敏感的指标,也是近年来临床上最常用的、共识度很高的指标。与其他传统的性激素检测相比,AMH检测相对来说更方便、快捷,不受女性月经周期和激素药物的影响,帮助女性快速了解自身卵巢储备功能。

王芳教授表示:“激素及AMH是评估卵巢和助孕治疗中的必备的、重要的工具,而配有超声检测,使得结果相互验证,更有利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标签: 筛查 骨质疏松 中老年 定期 人群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jk.hahacn.com/jibingzixun/1018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