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国医大师主持增订巨作填补医史文献学术空白,还牵头修订4项新版中医国标
作为海上名医严苍山之子,国医大师严世芸从医从教一甲子,今年已届83岁。然而,耄耋之年的他仍在杏坛上笔耕不辍,“对内”“对外”均领衔“大部头”传统医学典籍和相关标准规范。
13日,填补医史文献学术空白的《中国医籍通考》修订启动。这部500万字的巨作,30年前由他主持编撰,30年后仍由他主持增订。与此同时,这位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还牵头带队,修订4项新版中医国家标准,并实现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相关国际化标准兼容。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1990-1994年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医籍通考》,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一部中医古代文献目录,采用辑录体形式,收书9000余种。上溯出土文物,下迄清末,旁及日本、朝鲜的中医古代文献,凡见诸文献者,均被竭力收辑。全书共分4卷,按类及成书时间编排,并附索引一册。据悉,新版《中国医籍通考》除全面修订外,还将增补清末至民国时期的重要中医典籍。
值得注意的是,这位国医大师守正创新,注重中医标准化和国际化,近年主持修订了多项国家和国际标准,还正进一步推动新版中医国标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从2003年下半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委托严世芸牵头,组织全国各相关领域的中医专家成立《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等4项国家标准修订项目组。至2023年3月,这4项国家标准全部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并在全国中医院实施,整整历经了20年国标修订历程。
这一系列新版标准统一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与《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第1部分:疾病》《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第2部分:证候》中的术语,对《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第3部分:治法》进行分类与编码,使修订后的国家标准完全兼容WHO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新增的传统医学章节,更加符合国际标准规范。而ICD是确定全球卫生趋势和统计数据的基础,其中含有约55000个与损伤、疾病和死因有关的独特代码,使卫生专业人员能够通过一种通用语言来交换世界各地的卫生信息。
截至2021年,这4项国家标准已在全国665家三甲医院、1788家二甲医院实施,国家医疗保障局也在2022年在医保信息系统中更新使用新版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这些国标在中医临床诊断、卫生统计、病历书写、病案首页填报、医保结算清、医疗机构绩效考核、质量控制与评价等方面已不可或缺。
另一项《WHO中医药术语国际标准》也于去年正式发布,这是WHO总部第一次正式向194个成员国发布中医药术语的英译标准,为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提供了统一的中英对照蓝本,对推进中医药国际化交流、信息化建设等有重要保障作用。而这部堪比“中医药《英汉大辞典》”的国际标准,总负责也是上海中医大严世芸、施建蓉教授。
当天国医大师严世芸学术思想研讨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法规与标准处处长张庆谦表示,中医疾证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病案首页等是推进中医医疗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大力加强病案管理,先后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在病案书写中统一使用《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等标准。“推广使用新版中医国家标准,对提高中医医疗服务标准化水平和管理效率,促进中医诊疗信息有效互联互通具有积极意义。”
严世芸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上海中医药研究院院长,系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全国名中医,上海市名中医,上海文史馆馆员。近年来,他还率领团队修订出版了《中医学术发展史》,并总主编《中国传统哲学视域下的中医学理》丛书。上海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徐建光说,“正是严世芸教授这样的中医大家们不懈努力与坚守,我们的中医事业才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