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过敏的食物,长大不过敏了,看看指南咋说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中国儿童食物过敏循证指南》详解

撰文 | Pediatrician-GDM

2022年4月《中国儿童食物过敏循证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从食物过敏的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四个方面共16个问题进行了强推荐意见。《指南》将专家共识等非对照研究证据统统归为极低质量(D)证据,因此,虽然它参考了多国最新专家共识和指南,但仅有2条中质量(B)证据,其余均为极低质量(D)证据。

在正式进入今天的话题之前,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食物过敏”这个概念,它可不是家长想得这么简单,宝宝吃了某种食物嘴巴周围或者全身长了皮疹就是食物过敏,我们来看看食物过敏具体分类。

过敏宝宝的家长十有八九都有要求医生查过食物过敏原,看血里面IgE的水平从而判断是否过敏,这其实只是过敏的第一种类型——IgE介导的食物过敏;第二种类型是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该类型我们无法通过某一项检查就明确,需要通过食物回避和口服食物激发试验进行诊断;此外还有上述两种机制混合介导的食物过敏。表1为三种食物过敏最常见的疾病类型及其主要临床特点。

表1. 食物过敏的分类

今天笔者就从《指南》中选几条在儿童保健门诊常常遇到的问题和大家分享:

问题一食物过敏是否会自愈?

门诊经常会遇到3-4岁孩子的家长咨询“医生,我家宝宝小时候对牛奶、鸡蛋过敏,现在我想查查过敏原看是否还过敏?”“你现在给他吃牛奶鸡蛋了吗?有没有长什么皮疹或者宝宝有什么不舒服的表现呢?”“每天都在吃,好像没有什么不舒服,长得也挺好的”。

从这一临床经验就可以看出食物过敏是有自愈的可能的,但是何时能够耐受、何种程度地耐受和过敏类型和食物种类有关。

《指南》的推荐意见为:IgE介导的牛奶、鸡蛋、大豆、小麦等过敏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耐受,甚至完全耐受;花生、坚果类过敏往往持续到成人,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更容易更早出现耐受。

对于IgE介导的食物过敏,sIgE(specific IgE,特异性IgE)最初水平越高,其之后发生食物过敏的缓解率则越低,并且在儿童sIgE水平下降通常是对事物耐受开始的标志,因此针对IgE介导的食物过敏,过敏原的检测对于其诊断和预后的判断均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问题二母乳喂养能否预防食物过敏?

母乳喂养因为其不可替代的诸多益处,一直是世界各国婴儿的首选食物,你是否也多次听到“母乳喂养可预防食物过敏”的观点呢?

但是很遗憾,目前的多项研究、系统评价以及多国指南、共识声明都表明“目前尚无确切证据证实纯母乳喂养可预防食物过敏”,但是考虑到母乳喂养对于婴儿和母亲有着许多好处,因此还是应尽可能鼓励母乳喂养。

问题三孕期和哺乳期母亲调整饮食能否预防儿童食物过敏?

《指南》明确提出:不支持为避免婴幼儿发生食物过敏而在孕期或哺乳期限制母亲摄入潜在的食物过敏原。

多项研究均表明,孕期或哺乳期限制母亲摄入潜在的食物过敏原是不明智的决定:一方面该做法对于儿童早期食物过敏的发生没有影响;另一方面,食物过敏原这么多,怎么去回避,选择性回避吗?怎么知道宝宝对什么过敏呢?非选择性统统回避吗?那如何保证孕妇和乳母充足的营养素摄入呢?怎么想都是弊远大于利。

问题四添加益生菌/元能否预防食物过敏?

现在又有许多家长将预防食物过敏寄托于吃某些益生菌或益生元,《指南》又要泼你一瓢冷水了“目前没有充分证据支持母亲孕期、哺乳期及儿童自身使用益生菌、益生元可以预防食物过敏”。

临床上益生菌的应用确实已经非常广泛了,在《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在以下疾病中明确提出推荐意见:儿童腹泻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的预防、化疗相关性腹泻的防治、乳糖不耐受的治疗、功能性便秘、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黄疸和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而过敏性疾病中益生菌仅仅针对婴幼儿湿疹有明确效果,对于食物过敏、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辅助治疗无明确证据支持有效。

问题五补充维生素D是否有预防食物过敏的作用?

维生素D表示“我真的会谢”!目前维生素D临床应用的研究确实非常火热,包括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肥胖、多发性硬化症、哮喘、老年痴呆及抑郁症、慢性肾脏病等,其跨界数量简直可以和楼上的益生菌媲美,不断拓展大家对于其丰富功能的认知。

但是“目前没有证据支持儿童血清维生素D水平高低与食物过敏存在相关性,但婴儿需按照相关营养摄入要求补充维生素D”。

总之,食物过敏常看常新,需要我们不断更新认知。

标签: 过敏 小时候 长大 食物 看看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jk.hahacn.com/jibingzixun/964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