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二阳”成为热搜词,不少人晒出抗原检测阳性的图片并称自己“二阳”了。日前,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最新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4月20日,我国共监测到42例XBB.1.16变异株。
眼下,五一小长假即将到来,新增变异株是否会加速“二次感染”?对广大出游群众有哪些提醒?4月24日,南都记者采访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詹少锋主任医师。
“二阳”症状普遍比“初阳”轻
由于亚洲部分国家流行XBB.1.16,我国近期输入病例中XBB.1.16的占比增加。4月21日,国家疾控局表示,我国本土病例中XBB.1.16仍维持极低水平,未形成传播优势。
詹少锋表示,从门诊来看,广州目前的“二阳”仅为散发个例,阳性多为此前没有感染过的人,以年轻人为主,也有老人。常见表现和之前一样,包括发热、肌肉酸痛、乏力,以及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第二次感染会比第一次更重吗?詹少锋发现,目前“二阳”患者的症状大部分比初次感染时要轻,对症处理可以缓解或痊愈。但对于有基础疾病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每次感染都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所幸的是,医院目前还没收治过“二阳”重症患者。
医院药物储备充足
家庭备好常用药即可
“二阳”是免疫力“到期”了?詹少锋建议,脆弱人群最好在6个月以后再次接种新冠疫苗,提高体内抗体水平,从而保持人群对新冠感染的高免疫性,有效降低五一假期大规模人员流动带来的感染风险。
一些家长关心,是否需要储备药物?詹少锋表示,医院储备的药品能满足大家就医需要,建议个人不用囤积药品,有症状到医院开药即可。居民个人储备药物时,应以对症治疗的非处方药物为主,比如解热镇痛药、抗病毒药、祛痰镇咳药、感冒药等常用药。
新冠会流感化吗?4月20日“感染免疫高峰论坛”上,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介绍,每年流感会有许多亚型,且会基因重组,变异株更多,波动性更大;新冠病毒的亚型是取代式的,后一种取代前一种,不会基因重组。如果不发生特殊情况,它会越来越像已有的冠状病毒,一直会存在,但存在感没那么强。它最终是否会流感化,还取决于它后期变异的特征。
如何做好防护?做好这六个方面
五一出行需要注意什么?詹少锋表示,按照以往经验,节假日前后往往会迎来感染小高峰。五一假期在即,新冠病毒感染仍需警惕,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防护:
第一,在传染病流行季节期间,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在飞机、地铁、长途车等密闭场所,科学规范佩戴好口罩。
第二,65岁以上老年人、儿童、有基础疾病患者等脆弱人群,符合新冠接种条件的,应及时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接种等。
第三,日常要注意保持好手卫生和咳嗽礼仪等良好卫生习惯,咳嗽喷嚏时,注意用纸巾、手肘遮掩。
第四,不要过度劳累,避免熬夜、饮酒、狂欢过度等不健康生活习惯。保持规律作息、加强体育锻炼、合理膳食,提高身体抵抗力。
第五,不管新冠还是流感,都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管理阶段,市民不必过度恐慌。对于症状比较严重的,比如高烧不退、胸闷急促等,及时到医院治疗即可。
最后,人类发展史就是和各种病毒的抗争史,健康不代表没有病毒感染。只要放好心态正确应对,我们有信心恢复正常的社会化生活。
采写:南都记者 杨丽云 通讯员 刘庆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