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塞米松的合理用药

常规用药

地塞米松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皮质类固醇,具有消炎及免疫抑制的效果,其适应症及具体用法用量:

过敏性与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

成人常用剂量

地塞米松用于过敏性与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如结缔组织病、严重的支气管哮喘、皮炎等过敏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的常见剂型有片剂、注射剂,通过口服或静脉给药,具体用法剂量如下:

► 国内成人初始剂量为每次  0.75~3.00 mg,一日  2~4  次;维持量约一日  0.75 mg,视病情而定。

► 国外成人初始剂量为每日  0.75~9 mg  不等,具体取决于所治疗的疾病。

► 治疗多发性硬化症急性加重,每日  30 mg,服用一周后改为:隔日  1  次,每次  4~12 mg,持续一个月。

► 静脉注射每次  2~20 mg,可  2~6  小时重复给药至病情稳定,大剂量连续给药一般不超过  72  小时。

► 对于急性、自限性过敏性疾病或慢性过敏性疾病的急性加重,建议采用结合了肠胃外和口服治疗的剂量方案:第一天,肌内注射  4~8 mg;第二天,口服片剂  3 mg,分两次服用;第三天,口服片剂  3 mg,分两次服用;第四天,口服  1.5 mg,分两次服用;第五天,口服  0.75 mg;第六天,口服  0.75 mg;第七天,无治疗;第八天,复诊。

地塞米松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剂型为注射剂,可通过静脉注射或关节腔注射给药,具体用法用量如下:

► 静脉注射:成人患者每  2  周  1  次,每次  2.5 mg,根据患者年龄、体重和症状用量可适当增减,或遵医嘱。

► 关节腔注射:按关节大小每次用量为  1.25~5 mg,必要时隔  2~4  周可再加强注射一次以巩固疗效。

► 国外说明书中关节腔给药每次  0.8~4 mg。

地塞米松可用于治疗局限性瘙痒症、神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以及慢性湿疹,常见的外用剂型为乳膏或凝胶,具体用法剂量如下:

► 外用,一日  1~2  次,取少量涂于患处,并轻揉片刻。

地塞米松可用于治疗虹膜睫状体炎、虹膜炎、角膜炎、过敏性结膜炎、眼睑炎、泪囊炎等,常用剂型为眼用制剂,具体用法剂量如下:

► 滴眼,一日  3~4  次。

儿童常用剂量

在儿科患者中,地塞米松用于治疗儿童过敏性与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的初始剂量可能因所治疗的具体疾病实体而异,常用剂型为片剂和注射剂,具体用法用量如下:

► 国外初始剂量范围为  0.02~0.3 mg/kg/d,分  3  或  4  次服用。

► 国内口服剂量为  0.05 mg/(kg· 次),每日  3~4  次。

► 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剂量:1~2.5 mg/次,每日  1~2  次。

► 鞘注剂量:2~4 mg/(m2· 次)。

脑肿瘤与脑水肿

成人常用剂量

地塞米松用于治疗脑肿瘤和脑水肿的常用剂型为片剂和注射液,具体剂量用法如下:

► 对于脑水肿,一般先静脉注射  10 mg,随后每  6 h  肌肉注射  4 mg,直至脑水肿症状消退。通常在  2~4  天后减少剂量,并在  5~7  天的时间内逐渐停药。

► 国外对于复发性或不能手术的脑肿瘤,口服片剂或静脉注射,每天  2  或  3  次,每次  2 mg  进行维持治疗。

► 国内对于不宜手术的脑肿瘤,首剂可静脉推注  50 mg,以后每  2 h  重复给予  8 mg,数天后再减至每天  2 mg,分  2~3  次静脉给予。

儿童常用剂量

《新生儿临床用药》中推荐地塞米松适用于新生儿脑膜炎、脑水肿,常用剂型为注射液,具体剂量用法如下:

► 于首剂抗生素  20  分钟之前开始,每  6 h  一次,每次  0.15 mg/kg,使用  4  天。

黄斑水肿

成人常用剂量

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适用于治疗成年患者中由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或中央静脉阻塞引起的黄斑水肿,以及治疗成年患者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具体用法剂量如下:

► 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必须由有玻璃体内注射经验的有资质的眼科医生给药。

► 推荐剂量为单只患眼在玻璃体内给予一枚植入剂。

► 不推荐双眼同时给药。

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成人常用剂量

国外说明书对于地塞米松用于抑制试验的具体用法用量如下:

► 库欣综合征的检查:晚上  11:00  口服  1 mg  地塞米松,次日上午  8:00  血测定血浆皮质醇。或每  6 h  口服  0.5 mg  地塞米松,持续  48 h。收集  24 h  的尿液以测定  17-羟基皮质类固醇的排泄量。

► 鉴别库欣综合征的病因:每  6 h  口服  2.0 mg  地塞米松,持续  48 h。收集  24 h  的尿液以测定  17-羟基皮质类固醇的排泄量。

新生儿过敏性休克、败血性休克、气道水肿、气管插管拔管、早产儿慢性肺疾病

儿童常用剂量

地塞米松用于新生儿以下各适应症的常用剂型为注射剂,常见用法用量如下:

► 过敏性休克:1~2 mg/kg,静脉注射,根据需要每  4~6 h  一次。

► 败血性休克:1~2 mg/kg,静脉注射(>15  分钟),每  6 h  一次,直到病情稳定,一般不超过  48~72 h。

► 气道水肿:0.125 mg/kg,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然后改用吸入剂型的其他糖皮质激素。

► 气管插管拔管:0.125 mg/kg,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拔管前  4 h  用一次。也可改用吸入剂型的其他糖皮质激素。

► 早产儿慢性肺疾病:目前不主张常规应用,仅限用于无法撤机的病情危重者,小剂量短疗程,且须向家长说明本品的近、远期不良反应(包括脑损伤的可能性)并获得家长的知情、同意。

剂量调整

肝功能不全者剂量调整:肝硬化、脂肪肝患者慎用。

肾功能不全者剂量调整: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

老年患者剂量调整:老年患者的剂量选择应谨慎,通常从剂量范围的低端开始。

药物相互作用剂量调整:

► 麻黄碱:使用麻黄碱的患者需要增加地塞米松的剂量。

► 吲哚美辛:接受吲哚美辛治疗的患者在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中可能会出► 现假阴性结果。需要谨慎解读这些患者的试验结果。

► 抗糖尿病药:使用地塞米松的患者可能需要调整抗糖尿病药的剂量。

其他情况剂量调整:

► 使用地塞米松期间应推迟疫苗或类毒素的常规接种,直到停止地塞米松的治疗。

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

1、超敏反应

2、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微生物过度生长

3、临床试验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1)由于临床试验是在广泛不同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在一种药物的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能直接与另一种药物在临床试验中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并且可能无法反映实践中观察到的发生率。

(2)在 II 期和 III 期临床试验中,共有 937 名患者接受了环丙沙星(0.3%)和地塞米松(0.1%)耳部混悬液治疗。这包括 400 名使用鼓膜造口术(AOMT)的急性中耳炎患者和 537 名 AOE 患者。报告的不良反应如下:

1)小儿鼓膜造口术患者急性中耳炎

0.5% 或更多的鼓膜不完整患者发生以下不良反应。

五官:耳朵不适:3.0%、耳痛:2.3%、耳沉淀物(残留物):0.5%

神经系统:易怒:0.5%、口味变化:0.5%

在单个患者中分别报告了以下不良反应:

五官:鼓膜造口管堵塞、耳朵瘙痒、耳鸣

免疫系统:口腔念珠菌病

中枢神经系统:哭泣、头晕

皮肤/皮下组织:红斑

2)急性外耳道炎

0.4% 或更多鼓膜完好的患者发生以下不良反应。

五官:耳痒:1.5%、耳朵碎屑:0.6%、叠加耳部感染:0.6%、耳朵充血:0.4%、耳痛:0.4%

皮肤/皮下组织:红斑:0.4%

在单个患者中分别报告了以下不良反应:耳部不适、听力下降和耳部疾病(刺痛)。

4、上市后出现的不良反应

在批准后环丙沙星(0.3%)和地塞米松(0.1%)耳部混悬液期间,已确定以下不良反应:耳廓肿胀、头痛、过敏、耳漏、皮肤脱落、红斑皮疹和呕吐。

禁忌证

1、对环丙沙星、其他喹诺酮类药物或该药物中的任何成分有过敏史的患者禁用 0.3% 环丙沙星和 0.1% 地塞米松耳部混悬液。

2、本品禁用于外耳道病毒感染,包括单纯疱疹感染和真菌性耳部感染。

注意事项

一般注意事项

1、超敏反应

首次出现皮疹或任何其他过敏反应迹象时,应停用环丙沙星(0.3%)和地塞米松(0.1%)耳部混悬液。据报道,接受全身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出现严重的、偶尔致命的超敏反应(过敏性)反应,有些是在首次给药后发生。一些反应伴有心血管衰竭、意识丧失、血管性水肿(包括喉部、咽部或面部水肿)、气道阻塞、呼吸困难、荨麻疹和瘙痒。

2、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微生物过度生长

长期使用环丙沙星(0.3%)和地塞米松(0.1%)耳部混悬液可能导致非敏感细菌和真菌的过度生长。如果治疗 1 周后感染没有改善,应进行菌种培养以指导进一步治疗。如果发生此类感染,请停止使用并开始替代疗法。

3、持续或复发性耳漏

如果在整个疗程后耳漏持续存在,或者如果在六个月内发生两次或多次耳漏,建议进一步评估以排除潜在疾病,例如胆脂瘤、异物或肿瘤。

特殊人群用药

妊娠分级:C 级(可能有害)。

哺乳分级:L3 级(中等安全)。

排版 | 阿澈

参考资料:地塞米松合理用药. 用药助手APP.

标签: 地塞米松 用药 合理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jk.hahacn.com/jibingzixun/978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