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编剧史航被指控性骚扰#的话题,一度冲上热搜。事件一出,立即引发了社交媒体的广泛报道,也让大众再度关注起“性骚扰”这个由来已久的社会性问题。
而医疗领域也是职场性骚扰的重灾区,就在前几天一则女子就医检查遭医生猥亵的新闻备受争议。
上面这则新闻中的医生是否存在问题,还需等待调查结果,我们不予置评,但是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医生被患者指控“性骚扰”也是时有发生。
性骚扰患者的医生确实存在,
「尴尬」科室如何避免被举报?
由于医学的特殊性,部分诊疗检查有肢体接触难以避免,特别是涉及患者个人隐私的敏感科室(如妇产科、肛肠科、泌尿外科、手术室等)在执业活动,受到患者或其家属投诉医生性骚扰事件偶有发生。原因是一些患者不理解医学诊断的程序并且把隐私看得过重,会把正常的医学检查当成性骚扰。
当然不能排除一些道德败坏的医生利用职业之便对患者下手,这类害群之马实施性骚扰具有极高的隐蔽性,对大多是缺少医学专业知识的患者来说,常常不能根据医生的行为判断他是否越轨。
面对这种尴尬境地,医生该如何保护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呢?
有时候运用一些简单的技巧,比单薄的一句“清者自清”更有效:
▪ 面对异性病人,最重要是一定要有异性第三方在场,比如家属、护士等,这样既能让患者更安心,发生争议时也可以作为人证。
▪ 体格检查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征得患者同意,因此检查前适当说明检查内容,会令心有疑虑的患者少一些不安。若检查内容有变,也要注意及时沟通。要知道事先声明,征得同意比事后解释更有效。
▪ 懂得将心比心,适当的照顾患者情绪,医生关怀是可以被患者感受到的。
除了患者,
女性医护是医院性骚扰的主要对象
女性医护人员因其性别及生理特点,在临床工作中不断有性骚扰发生报道,这也成为影响医疗行业健康发展中的重大障碍。
一名经历过性骚扰的护士表示,对患者的情感支持有所下降,而一些医生和其他医疗保健专业人士也承认,经历过性骚扰后,她们在工作中更容易分心,决策能力也更弱。
2018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曾对全院 387 名女性医护人员进行「性骚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女性医护人员有201(51.94%)人曾经遭受到性骚扰,骚扰群体和骚扰方式如下:
在遭遇骚扰后,这些女性医护会选择如何处理呢?
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这项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超过一半的人会选择忽略或含蓄拒绝、离开等消极处理方式,而其中大多数人会受到后续性骚扰。最扎心的是,仅不足10%的人会选择寻求管理者帮助。
语言性骚扰也是违法的!
我们从上面的调查中可以发现,语言性骚扰占非常大的比例。
通常来讲,通过文字信息对受害人发出具有淫秽性质的语言内容,违背了受害人的主观意愿,就可以确认受害人的性权利受到了侵害,已经构成性骚扰。
2021年,医疗大V“皮肤科医生林小清”被爆私信性骚扰女网友,询问露骨问题。医院对林医生进行解聘。
2021年,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乳腺科一名男医生被指通过微信发送露骨言语和图片,骚扰女患者。最终医院对该医生做解聘处理。
有人会说手术室里外科医生开黄腔很正常,更有护士透露十台手术,至少有三台里充斥着荤段子。
殊不知这类“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性骚扰也是违法的。
2021年1月1号开始实施的《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条提到:违背他人意愿,以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方式对他人实施性骚扰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应当采取合理的预防、受理投诉、调查处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职权、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
202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修订版《妇女权益保障法》,其中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均做出了与性骚扰相关的规定,指出了“性骚扰”可以是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各种方式。
如何避免医疗工作中的各类性骚扰?
从医疗机构出发,遇到这类问题要积极干预,而不是和稀泥,要敢于对性骚扰者依法追究责任,加强医院诊疗流程管理及安全巡控。
从科室出发,合理安排医生护士值班比例,严格落实患者探视数量与时间规定,给医护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从医护自身出发,首先是要增强自我防范意识,能够明确哪些言行是不合理的,避免产生误会,也尽可能地避免让自己陷入危险境地,遇到危险要勇敢寻求帮助,而不是默默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