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都市人,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肚子不舒服去医院,医生询问病情之后让躺倒,按压了几下上腹部,说:“还是做个胃镜看看吧。”
这时候患者的一个普遍想法是:“竟然要做胃镜,我是不是得了什么严重的病?”或者“听说做胃镜很痛苦,能不能不做?”
今天就来讲讲,胃镜是什么?哪些人需要做胃镜?什么情况需要做胃镜?
顾名思义,胃镜能像照镜子一样,真实反映出原本肉眼无法直视的病变情况,从而为医生诊治提供依据。从1932年第一台半可曲式硬式胃镜诞生,到1983年第三代电子胃镜的出现,只用了半个世纪。
胃镜经口进入,可以清楚地观察到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和降部的黏膜,形象地说,胃镜就像《西游记》里孙猴子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用火眼金睛近距离观察这些部位,魑魅魍魉在它面前无所遁形。
因此,胃镜在观察十二指肠降部以上的消化道病变方面,具有其他检查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
胃镜不但可以直接观察到病变,还可以取活组织行病理检查,还能对很多疾病进行内镜下治疗,避免了传统开腹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和风险。
目前临床上使用胃镜,可以对上消化道炎症及黏膜病变、溃疡、息肉、肿瘤、憩室、消化道狭窄、异物、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疾病进行诊断;
对上消化道出血、息肉、黏膜下肿瘤、早期胃癌、消化道狭窄、消化道异物(如硬币、纽扣、鱼刺、枣核、鸡鸭骨)等疾病进行有效治疗。
罗列疾病术语对医生来说很容易,可是对大多数没有专业医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就显得比较抽象,不知道这些疾病万一发生在自己身上会有什么表现。
那么,下面就简单谈谈,有哪些不舒服的时候需要考虑胃镜检查。
其他情况,就需要医生综合病人的情况、操作的必要性、抢救设备、自己的经验等因素来取舍了。
但有两点需要说明:
1. 胃镜也不是无所不能,它只能观察黏膜,对消化道大体形态和胃动力性疾病以及实质性脏器的病变无能为力,因此还需要和影像学检查互为补充。
2. 严重心、肺、脑疾病无法耐受,休克,怀疑胃穿孔,口、咽、食管、胃的化学腐蚀性炎症的病人,是绝对禁忌胃镜检查的。
无痛胃镜,就可以做到无任何不适感,睡几分钟检查就做完了。
目前无痛胃镜主要使用的药物是丙泊酚,通过静脉注入,全身麻醉,病人主观感觉就像打了个小盹一样。但这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
首先,硬件需要具备心电图和脉搏氧饱和度监测的条件,旁边备好必要的抢救复苏设备。
第二,丙泊酚的主要副作用是呼吸抑制和低血压,所以呼吸睡眠暂停综合症、癫痫病史、血压>190/120mmHg、16岁以下和70岁以上病人、频发室性早搏、活动性上消化道出血和休克病人最好不要做无痛胃镜,心肺功能不佳、肝功能差、低血压的病人也要权衡利弊再作决定。
除了无痛胃镜,目前很多医院还开展了经鼻胃镜(舒适胃镜),它更细、更柔软,经鼻进入,病人坐着就可以检查,甚至可以和医生交谈。
此外,我国自主开发的磁控胶囊内镜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只需要吞下一粒胶囊(高清摄像头),就能完成从食管到小肠的检查。
无论是检查还是治疗,胃镜做完了并不是拿了报告就结束了。
1. 胃镜过后几天内注意大便颜色,如果有颜色发黑或者肚子持续疼痛,应该尽快就诊。
2. 关注你的检查报告,什么情况可以高枕无忧,什么情况需要定期复查,什么情况需要尽快治疗,这一点请一定向医生咨询清楚,命是自己的,不要不当回事。
3. 如果是初次检查,对报告中出现的“萎缩”、“糜烂”、“上皮内瘤变”、“肠化”、“溃疡”、“隆起性病变”等字样一定要加以重视,仔细咨询医生需要的治疗以及复查的时间,切不可大意。
如果你的检查有些问题,一定要注意复查!
中国是胃癌和食管癌的高发国家,这两种疾病进展快,恶性程度高。没有自觉症状而在镜下诊断出的胃癌和食管癌绝大部分属于早期,治疗效果都是比较好的,但是一旦放任,等到出现明显消瘦、腹痛、吞咽困难,甚至呕血等症状的时候,大多已经是晚期。
常见的一些病变中,溃疡应在排除恶变并系统治疗后半年内复查,根据治疗情况决定后续复查时间间隔;
总之,胃镜是一种简单、经济、痛苦小、益处多的检查手段,但同时也有局限性。
大家既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也不能视之为救命神器,从而有恃无恐,忽视了平时的保养调理。
胃病有三分治七分养之说,只有珍爱身体,规律生活,科学饮食,再与必要时合理的检查和规范的治疗相结合,才有希望打赢这场保“胃”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