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闷热持续 卫计委发布夏日健康提醒
自入伏以来,北方高温不断攀升极值,开启烧烤模式,南方大雨不停,闷热潮湿,前天非洲友人在北京热到中暑的照片也在网络疯传,今年的三伏天可谓是一开始就给人们来个下马威。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未来一周,高温“连续剧”还将在我国继续上演。尽管华北、黄淮一带高温暂时退场,但西北、江淮、江南、华南东部等地还将有持续性高温。西北干热暴晒,南方闷热难耐,酷热程度以及高温的持久日数都有望破历史纪录!因此,卫计委日前发布《夏日健康信息提示》,教市民应对高温天气和洪涝灾害,防暑防病。防中暑:出现乏力、大汗要警惕,及时饮用淡盐水、绿豆汤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障碍,高温作业和夏季高发。人的体温受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人体通过皮肤血管扩张、体内血液流速加快、排汗、呼吸、大小便等散发体内热量。在高温、高湿、暴晒、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人体会出现散热障碍,导致体内热量蓄积,发生中暑。过劳、睡眠不足、工作强度大是主要诱因,老人、儿童及有基础性慢性病者易发。 一般来说,中暑初期会出现头痛、头晕、心悸,体温升高等症状,严重的会出现恶心、呕吐、痉挛、昏迷和意识丧失,甚至死亡。 根据中暑的症状可分为先兆、轻度和重症中暑三类。先兆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中出现乏力、大汗、口渴、头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闷等症状。除以上症状外,轻度中暑主要表现为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至38℃以上,也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皮肤湿冷等;重症中暑除轻度中暑表现外,还有痉挛、腹痛、高热昏厥、昏迷、虚脱或休克,严重的会引起死亡。 出现中暑先兆或轻度中暑,应及时转移至阴凉、通风处静卧休息,及时降温,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变化。可饮用淡盐水、冷西瓜水、绿豆汤等进行补水,同时服用仁丹、十滴水或霍香正气散等防暑降温药物。 对于出现脱水、循环衰竭、痉挛、高热等症状的重症中暑病人应及时送到医院进行急救处理,救治重点是降低体温,纠正体内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积极防治休克及肺水肿。 室外及高温作业者应积极采取防晒措施,严格遵守规程,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高温、高湿、密闭环境中。保证足量饮水,每天1.2-1.5升,不能等渴了再喝,大量出汗后应适量饮用盐水。注意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身体的环境适应能力,可减少中暑的发生。 防洪水:应提前储备自救物品,灾后防传染病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夏秋季降雨集中,洪涝灾害多发,受灾范围广,不仅会直接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也易引发霍乱、甲肝等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夏日健康信息提示》指出,夏秋季节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洪涝灾害信息,做好防灾准备,提前熟悉最佳撤离路线。 为了在发生洪涝灾害来不及撤离时自救互救使用,洪涝灾害易发地区居民应提前储备家用洪涝救生器材,如木盆、木材、大块泡沫塑料等能漂浮在水面上的物品,必要时应提前购置救生衣、应急手电、帐篷等,以便在被困时自救或互救使用。 除了洪水,在多雨季节,山区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和房屋垮塌等次生灾害,山区居民建房应尽量远离山坡和河道,连续降雨时,如发现山体土壤松动、房屋裂痕、河水突然断流或加大等迹象时,应及时撤到安全区域。如被洪水围困,应随时保持通讯畅通,及时与救援人员进行联系,最大程度保证获救。为了避免手机进水损坏,可在撤离时可将手机装入防水塑料袋中。 洪涝灾害撤离时应注意关掉煤气阀、电源总开关等。家庭煤气阀、电源开关等在洪涝灾害中易受外力影响,发生泄漏,易引起煤气爆炸、漏电等事故,应在撤离时及时关闭。 灾后尤其要防肠道和虫媒传染病,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腐败食物,只喝开水和干净煮熟的食物,外出穿长袖衣裤防蚊蝇。如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皮疹等症状,要尽快就医。因为发热、呕吐、腹泻和皮疹可能是严重传染病的早期信号,洪涝灾害期间,一旦出现这些症状,需尽快就医。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