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次的头条推送,药谷君对晨兴创投董事总经理沈丽丽的专访中,讲述了晨兴创投在张江的发展故事,描绘了投资人“不为人知”的日常的工作状,也介绍了晨兴创投筛投项目的原则,以及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什么样的项目是好项目,什么样的创业者是投资人欣赏的创业者。
投资人说 | 晨兴创投沈丽丽:敬畏科学 敬畏资本(上篇)
今天,继续分享其对创投工作的经验与心得,让大家深入了解投资人的“另一面。”
本期投资人说嘉宾
沈丽丽
晨兴创投 董事总经理
沈丽丽 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2010年加入晨兴创投,主要负责生物医药的投资管理,目前担任十余家生物医药/医疗服务创业公司的董事。具有十多年生物医药/医疗健康领域的工作经验,深刻理解早期生物医药企业的机会和挑战。
好的投资人“和创业者一起成长”
大多数人都以为,对于投资人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筛选项目以及决定投与不投;采访中,沈丽丽却用自己多年的经验分享到“没有做过投后管理的投资人做不好投资”。
“我刚入行的时候非常想投项目,当时我们老板就告诉我,不要着急,先搞清楚怎样做好一个项目再去投。所以在我的职业经验中,做一个投资可能很简单,但不代表了投一个项目就会赚钱;投后管理才是一个投资人最大的挑战。”
据沈丽丽介绍,对于投资人来说,服务项目做好投后管理,很大的挑战来自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因为我们投的项目很多是科学家出身的团队,他们有些可能是第一次做公司的运营管理,不知道怎么做市场和销售,所以我们要帮助他们找资源、找人。比如,最近我的工作很重要一部分,就是和猎头公司碰面,解决我们手上项目当前阶段的专业人才需求。随着项目发展到一定阶段,团队扩充是必然的;但是我们的创业者,有时可能并不知道他们要的合作伙伴或者高级管理层的画像是怎样的。作为投资人,我们看过很多人,了解项目创始人的性格和项目的需求,所以我们和项目方一起去和猎头沟通,一方面能帮助创业者节省时间,另一方面成功率也会高一些。”
“我的同事很多都有生物的背景,好多人都在大药厂和工业界工作过多年;做药到一定阶段都有其固定的步骤和需求,如临床需求,专家在哪里,FDA/CFDA审核的每个阶段如何申报,投资人要站在项目的角度知道,到哪个时间点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有时候,我会觉得在工业界积累各环节丰富经验之后再转型做投资人可能会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做医疗投资绝对是随着年龄和经验的积累有发展的职业,需要有足够的资源和行业的积累;现在很多投资人都是博士毕业,具有很好的教育背景,所有新人刚进来都会遇到判断的问题——这个项目究竟是好还是坏,我究竟要投多少钱给他——如果他没有工业界的经验和对行业的洞察、资源的积累,只能听着别人给他分析,他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成长。”
在沈丽丽看来,投资的工作一定是投后管理反过来促成在做投资的时候有更加严谨的判断。一个好的投资经理的成长需要花很多的时间,与创业者共同成长,这一点非常重要。
资本寒冬也许是好事情
谈及当前国际多变的政治经济形势对于行业的影响,沈丽丽表示晨兴创投一直按照自己的节奏在对行业审视判断。“今年这种形势下,前几年的泡沫去掉了,可能会有一些好的项目出来,或者遇到一些没有投机心理,稳得住、有底气的创业者,如果有,我们今年反而愿意多投一些项目。”
据沈丽丽介绍,今年和去年比,受中美关系的影响,一些早期在美国的项目的确进入保守观察的状态,受前几年市场热炒的影响,不少公司的估值过高,也影响了市场的发展。“今年融资的公司特别多,一些公司的融资关不了,很可能是受前几年的影响,估值偏高;在资本下行的行情下,融资的谈判过程就会很长。所以现在市场上项目多,但其实很难投。”
中国科学家创业的氛围起来了
与之相对的是,沈丽丽表示,在这种资本寒冬之下,作为早期项目的投资人,是看项目的最好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她感触很大的一点是“中国科学家创业的氛围起来了”。
前几周,在北京大学创新创业的选修课上,她给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做分享,“我以为是大学生的课程,只讲一些投资的概念就可以。却没想到,很多学生其实想跟着导师的项目做转化,还有一些学生带着导师的项目,拿着BP直接来对接。”
对于这个现象的出现,沈丽丽观察到,这个改变,源于近几年中国来自生物医药工业界的人才资源越来越多了。“科学家的合作方就是来自工业界的人才,这些科学家的同学可能就是大药厂里的高管。所以未来他们的合作信任度更高,紧密度更高,成功的概率也更高。”
在沈丽丽为代表的这些早期投资人看来,这种产学研结合的项目团队非常受欢迎,“一方面是早期项目投入少、回报率高,另一方面是这类项目质量很高。
晨兴创投一直活跃于张江,就是因为张江有很多工业界的人才,沈丽丽如是说到:“第一批从国外回来的工业界人才已经做过一轮公司;他们年龄刚好进入创业阶段,都在找好项目;我们经常往高校跑,正好可以帮助他们促成合作。”
“晨兴创投一般投的都是第一轮项目,如果项目有需要我们跟,我们都会积极跟;当然其实很多项目希望我们不要跟,给别的投资者也留一些机会,我们也会尊重创业者。”
沈丽丽对于自家持有项目的信心和底气在这一席话中不言而喻。
投资人眼中的张江进行时
作为一个2006年就来张江工作,并从初创公司参与者转型投资人的“老张江”;沈丽丽看到了张江从园到城的范围不断扩大和产业、生活、商业环境的不断改变。
作为常年各处出差的投资人,她感受到了近几年苏州、成都、深圳的快速崛起,也看到了北京科研实力爆发带来的产业的快速发展,她透露,最深的感受依然在张江,不少同行听说他们是扎根张江的投资公司,都会非常羡慕。
“生物医药项目质量较高的还是在张江,我们也看到近一年,很多企业在慢慢回流张江,因为这里依然是中国生物医药人才集聚的高地。头几年,我们发现创业公司留不住人才,因为这里大药厂研发中心多;薪资水平差距大,所以人才流动比较高,有些项目迫于某些原因离开了张江,但是现在研发中心少了,一些Biotceh公司多了,科创板、港股等多元的可以让大家退出的金融平台也更开放了,创业的氛围更加浓郁。”
篇后花絮:
采访结束后,已暮色降临。
沈丽丽登上她预订的出租车,匆忙离开。为了高效利用上下班路上时间,她经常会在出租车上召开电话会议。
“对于女性投资人的压力,可能有一点在于家庭和工作的平衡,日常我们一直在出差,跟家人尤其是小孩相处的时间比较少,在目前中国教育情况下需要家庭参与的地方很多,所以我尽量留出晚上7-8点跟孩子沟通的时间。”对于自己工作时间的安排和采访时间的预约,她如是解释到。
在药谷君看来,投资和创业一样,其实都是一份并不轻松的工作。投资工作作为生物医药产业领域里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风险,然而,支撑这些投资人可以数十年如一日克服各种困难、忍受工作的辛苦,更多的是来自于一份对于健康产业发展的责任和让“中国研发、中国制造”的新药走向世界,造福全球患者的信念和期待。
本文信息来源:张江药谷 ; 采写:付冉 王磊 ;采访联系: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