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业余时间参与不少互联网医疗活动,和大家交流分享。将来互联网医疗或者是精准医学发展应该需要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是基于疾病发生概率,能够测算和预测疾病发生频度,预测疾病发生强度,这样才能设计一个保险制度实现资金平衡。我是医学出身,现在进行医改研究工作。
医改目标中百姓诉求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从研究专业角度来说这是不准确,或者是没有办法很清楚界定是什么问题。按理说,我国看病不贵,看病也不难,因为不需要预约,不需要挂那么长时间的号,但是患者服务体验是很糟糕的。现在国际上提整合医疗、一体化医疗,我们国家真的是一站式服务。你到医院虽然体验很糟糕,但是所有服务可以完成,所以说这是百姓一个感受。
医改方案中2020年实现人人享受医疗服务,时间关系不展开,这里面有很多价值判断。比如说人人享有,说明全面医保制度有短板或者很多地方是农村逆向补贴城市,低收入人群逆向补贴高收入人群的情况,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不断进行医疗救助或健康扶贫。什么是医改?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质量、可及性。
互联网+如何助力医改,简单讲是互联网+如何提高卫生系统绩效。互联网+有六个方面潜在影响:
第一,效率;这里面有基础效率和配置效率,如果细分假设是提高效率,事实上会发现,对于患者来说效率很高,对医生来说效率打问号。这里面有很多可以探索,如何进行结合。
第二,质量;卫生经济学质量有三个维度,数量、临床质量和服务质量。临床质量是过程和结果质量,服务质量经常忽略,跟直接医疗不相关的服务。通过互联网作用,以患者为中心,是可以间接有助于临床质量改善。
第三,可及性,大大改善了可及性,但是互联网实际世界不是平等的。我读过大数据方面一些书,每个网站和节点被访问概率不一样。现在很多企业号称促进分级诊疗,有一些促进分级诊疗,但有一些和分级诊疗背道而驰。老少边远区最需要医疗服务可及性,但是企业首先目标人群是城市,最后加大了鸿沟。如果所有都是互联网挂号会发现不会用这个设备,反而是挂不上号。
第四,健康状况需要评价的。
第五,风险保护,如果说互联网方式成本更低,是有利于改善降低患者负担。
《2015年关于国务院互联网+指导意见》里面有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这个在当时是比较振奋的。2016年国办发了《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和健康发展意见》探索互联网健康医疗模式,还有全面建立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是以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也有对信息化的表述。什么是互联网+医疗健康还是不清楚,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已经有一个对远程医疗有一个清晰的定义,提出来四个要素,一个目的为了提供临床支持,我们现在不用讨论互联网+会被替代,一定是一种互补的作用。第二个主要目的是为了克复地理上障碍,这是互联网特征,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我们国家对远程医疗界定,2014年国务院发了一个文件,里面分B2B和B2C两类,这是法规规定,可以向患者提供诊疗服务,问题是没有细则。我们有很多问题,包括有很多分歧,因为讨论的角度不一样,从不同视角看待的问题,还有一个是讨论短期还是长期问题。短期来看医学没有办法一下子进入下一个阶段;从长期来看,医学这些年发生很多变化。神秘主义模式后来到自然哲学,然后机械论医学模式,到生物医学模式,再一个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一个是什么?精准医学或数字医学。
互联网能做什么?前面有一些重复了,这是2015年总结的内容,
一个是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升就医体验,消灭支付环节。互联网可以改变一切,但是触碰医疗会结合产生有一些可以有一些不行。
发展远程医疗提高资源匮乏地区服务可及性,促进实现分级诊疗。这只是一个工具,有可能有利于实现。
改进疾病防控模式,促进医生和医疗机构服务协同。比如说慢病方面,慢病是一种实时监测,这个是对医患关系改变,过去医和患是点状关系,现在通过互联网可能是线状改变。
互联网医院是有规律的,线上线下结合的医疗服务,对特定病种、人群、范围进行网络上服务。至于能否网上处方涉及利润问题。在美国,凯撒医疗集团利用互联网医疗应用范围最广,在HMO管理医疗方面和线上方式可以节约成本。不过,人是有情感的,线下永远是需要,线下诊疗一定是最昂贵的服务,线上效果是没有办法替代面对面交流。
互联网是一个很重要的,短期来说能够推动医改,长期来说一定是影响医学的模式,这是我个人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