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群居动物,需要经常交流信息、抒发情感。科学研究称,男性每天平均说7000个单词,而女性要说2万个。
当表达的需求未得到满足时,便会转化成一个人之常情的形式——唠叨。
通常情况下,唠叨产生在夫妻、亲子等亲密关系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唠叨,年龄越大越爱唠叨。
唠叨是一种表达方式,还是一味健康良药,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你的身心健康。
《生命时报》采访权威专家,用心理学解释唠叨的深层原因,让你的唠叨为健康加分。
受访专家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专委会委员 王仲涛
北京健康教育协会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韩萍
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 迟毓凯
科学家:爱唠叨的人心脏好唠叨的心理学解释
唠叨里有爱和关怀,但若说过了劲儿,也会成为情感交流的绊脚石。
有些上班族因为怕被催婚,春节不愿回家;更有一些人因为不想被唠叨,连问候的电话都鲜少打给爸妈。
1
担忧焦虑
爱唠叨的人常常是出于对某种不良状态或坏结果的担忧与焦虑,希望通过劝说转变现状。
无休止的重复表达可能因为对方没认真听,或听了没有改变,使这种不安情绪无法消解。
2
关系亲近
唠叨一般只发生在最亲近的人之间,父母、配偶,似乎是唠叨的主体人群,即使挚友间也很少出现一再重复叮嘱的情况,更不用说陌生人。
这是因为如亲人般关心彼此时,一种诉求才会从提示、提醒转变为唠叨。
3
内心孤独
孤独的人日常没有可以沟通的对象,常常觉得没有人了解自己,也走不进任何人的心。
倾诉的需求只有通过唠叨来满足,一方面排解压抑情绪,一方面希望以此获得关爱。
唠叨的对象可以是周围的人,也可以是自己,自言自语式的唠叨具有同样的心理根源。
爱唠叨的人心脏更好
英国最新研究称,爱唠叨的人心脏更好。
与单身人士相比,已婚者的心脏病存活率高14%;高胆固醇症、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存活率也分别高出16%、14%和10%。
研究者认为,没有配偶或同伴的人更孤单,缺少适度的倾诉,可能是诱发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压力长期不能被宣泄会影响人的健康。
除了研究数据的佐证,专家认为,唠叨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
缓解精神压力
女性在需要表达时一般能开怀释放,男性却往往有事扛在肩上、憋在心里,容易受到负能量的伤害,甚至引发一系列身心疾病。
2
锻炼大脑
唠叨作为一种与他人交流或自我交流的过程,为大脑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脑部衰老。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说者的唠叨一直无法得到回应,甚至产生了被反感、被疏离的效果,唠叨者便会产生很多负面压力,增加焦虑感,无益于健康。
有时,唠叨的健康管理效果甚至大于医生的建议。一个家庭中,母亲的健康素养关系到全家的健康水平。
当生活中最关注细节的母亲能通过不厌其烦的唠叨,传递正确的健康信息时,就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改变生活方式,进而维护健康。
做个会“唠叨”的人
如何趋利避害,让唠叨发挥健康益处呢?
针对“说”者
寻求正确、有效的表达方式
首先,应尝试理解听者,自己的出发点虽是“为你好”,而对方是否觉得“我需要”。
要考虑什么时机、怎样表达才能让对方容易接受。如对方听不进去,是不是可以换个时间和说法来说。
其次,最好控制自己唠叨的次数和语气,毕竟不是说得越频繁、越严厉,效果越好。
针对“听”者
可以参考五个关键
学会理解
换个角度,站在对方立场,以阳光的心态看待唠叨,就不会极端地反感。
重在包容
在理解说者的基础上,给他们足够大的空间,包容接受,不要嫌弃、远离。
注重回应
不仅要听,还要应答,让对方感受到你们的心灵沟通。有些老年人耳聋听不清,年轻人嫌麻烦就放弃了交流。即使用笔写出应答的话,也应尽力为之,这是尽孝的一种方式。
无则加勉
不管唠叨的话题是否言之有理、合你心意,当做一种参考意见,有则改正,无则加勉。
爱与关怀
家庭关系若想和谐,需要长久的努力,平时就要给对方足够的关心和关注。日积月累后,常常唠叨的一方如感受到满满的爱,唠叨的情况也许会减少,达到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唠叨不仅填补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空白,其包含的关切与爱,也会给我们带来身心上的健康。▲
生命时报记者 海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