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23日讯“原来村卫生室看不了的病,得去区人民医院,一趟要十多里路,每天来回很费劲。现在街道卫生院新院区就在社区里,不仅能看小病,还能治大病,方便多了。”3月23日中午,武汉经开区东荆街卫生院(乌金院区)二楼住院部的病房内,75岁的苏爷爷打完针后,一边赞叹,一边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缓缓起身。
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随着医疗资源合理规划和优质资源下沉,武汉经开区的村卫生室多合并入街道卫生院或升格为卫生服务站,从只有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这简单的三件套,到变身有远程医疗的“全科医院”,村民家门口的“医”靠正悄悄升级,居民家门口就医更便捷了。
放射技师指导患者进行胸部放射检查。记者张越摄
医疗资源合理规划
村民直呼:在家门口就能治疗能住院
3月23日中午12时,前一天刚刚下过雨,窗外仍有寒意,屋内医患间言笑晏晏,为宽敞明亮的病房添了几分暖意。
“苏爷爷您今天的状态真不错,回家后记得也要清淡饮食,多呼吸新鲜空气。”苏爷爷出门前,住院部医护不忘嘱咐道。
据长江日报记者了解,苏爷爷家原居住于东荆街道东庄村,后集中搬迁至乌金社区。今年3月初,老人因常年的慢性支气管炎导致哮喘发作而住院,在东荆街卫生院持续治疗一段时间后,如今身体已经基本康复。
“原来的大队村卫生室治个头疼脑热还可以,但没有雾化器和造氧机,想治疗就得去大医院,当时村子离区人民医院有十多里路,我走得慢,骑电动车来回还需要40分钟。”苏爷爷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如今街道卫生院的新院区离自己家只有5分钟路程,和之前到村卫生室的距离一样,但却可以享受到在家门口治疗老慢病、住院康复的便利。
东荆街卫生院负责人刘飞介绍,随着医疗资源合理规划和优质资源下沉,该街道原先只能服务数百村民的数个零散的村卫生室,逐步汇集成为2个院区6个社区卫生室的“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形成了服务范围覆盖28000人口的新型区域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住院部护士正在为住院患者配药。记者张越摄
从“三件套”到远程问诊
37年从医见证基层医疗日新月异
提起以前的村卫生室,有着37年从医经历的东荆街卫生院党支部书记周伯君止不住唏嘘:“过去的村卫生室逼仄低矮,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里要承担看病、拿药、输液三重功能,设备也只有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这简单三件套。小小的伤风感冒还可以治,重一点点的病都得送到大医院去。”
周伯君正在为患者看诊。记者张越摄
周伯君20岁时跟随叔叔学医,成为原乌金农场滩头村的一名乡村赤脚医生,后来历经农场职工医院,再到如今的街道卫生院,通过学习和培训后成为一名执业医师,如今年近花甲的他除了处理院内日常管理事务外,只要一有时间就会来到诊室坐诊。
“变化真是天壤之别。现在卫生院内配有彩超、DR放射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医疗设备,还开设了远程医疗、住院部、中医康复科、五官科等业务,简直成了百姓家门口的全科医院。”指着下个月即将基建完成的乌金院区综合配套用房和东城垸院区的新楼示意图,周伯君笑眯眯地说。
家住乌金社区的孙奶奶是周伯君的“老粉丝”,2019年11月,在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后的一次免费健康体检中,被检查出心率异常,于是周伯君通过远程心电图室上传心电图到区人民医院,专家远程会诊诊断结果与周伯君判断一致,于是当即通过绿色通道转诊至医共体医院,并于次日实施手术。
“还好签约了家庭医生服务,早早检查出问题的苗头后就掐掉了,花的钱也比直接去区人民医院少,做完手术在家门口就能做康复治疗。”孙奶奶感慨道。
检验技师在操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记者张越摄
据悉,截至目前,武汉经开区远程放射诊断中心、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已连通全区16家医疗机构,接通远程会诊,实现基层医院“拍片”、上级医院“诊断”。并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将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基层社区和农村地区倾斜。
计划引进300位医学人才
优化“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
记者了解到,武汉经开区集中优势力量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不仅仅是硬件设备的升级,还有人才的引进。
武汉经开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至今年年底,该区将预计完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离子中心、协和医院西院2期等3项优质医疗资源推进项目;区疾控中心新大楼、区卫生应急指挥中心暨120急救中心等4项公共卫生项目;东荆街卫生院异地新建、薛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室内装修工程等5项基层医疗卫生项目。
医生和住院患者沟通。记者张越摄
未来还计划通过公开招聘、农村免费医学生、全科订单培养、转岗培训一批基层卫生人才,3年计划引进不少于300名人员改善基层卫生人才结构,其中重点引进不少于30名的硕士或中级以上职称业务骨干。
在如今基础上,武汉经开区还计划用3年时间,再改扩建或异地新建2至3家基层医疗机构,配备CT等诊疗设备。通过3年时间的提档升级,打造重点突出、功能明确、网络完善的新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让群众少跑路,老百姓在基层就可以享受到省市级专家的医疗服务,让百姓家门口看病有“医”靠。
(长江日报记者张越 通讯员李楠 任作为)
【编辑:余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