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冬季节,中国人开始讲究一个“补”字,食补也好,药补也罢,都期待滋补品能让自己“阴阳调和”、“正本清源”。专家建议,“补”虽然是一个“自发的,非处方行为”,但是由于个体差异不一,传统中医又最讲究辨证施药,“补”应该在专家指导下进行,切勿乱“补”。 大部分人认为只要是补品,则人人可吃。这种熟悉是片面的、错误的。人的体质强弱不同,补品也具有不同的性质,假如不结合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而盲目进补,不但达不到强壮身体的目的,反而会扰乱了机体的代谢功能,带来副作用,甚至引起疾病,如在国外就曾出现“滥用人参综合症”。清代名医余听鸿说:“见病不可乱补,一日误补十日不复”。故服用补品必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补”之细则: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补品或药补,一般是针对虚症的。中医将虚症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相应的,补品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而女性着重补的是气、血和阴。 |
秋季进补根据体质对症下药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