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载于搜狐健康,经中欧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卫生政策上海圆桌会议主办方)授权发布
编者按:2014年9月13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卫生政策上海圆桌会议召开,本次会议是卫生政策上海圆桌会的第九期会议,会议主题是"仿药质量,如何提升",多位卫生政策研究专家、医药卫生供给方和政府卫生政策决策者,就该主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以下是与会嘉宾的精彩发言。
发言人:王磊 阿斯利康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
我的题目是机遇和挑战,其实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第一个反应是外企主要是原研药为主的,只有挑战没有机遇,但后来思考了一段时间,其实机遇很大,挑战不多。
外资企业,这是IMS的调研,跨国企业只占中国医药市场的24%,目前来看,最近几个季度的观察,增速外企是慢于市场增速的,所以这个比例预计还会持续下降,本土企业因为仿药为主,跨国企业新药居多,但是目前新药引进的速度比较慢,所谓以原研专利过期的药物为主,增速不会太快。
美国的仿药和价格差距是很大的,根据IMS调研的结果,我们中国卖得比较好的,阿斯利康也有几个药,中国质量好的仿制药国家还是鼓励的,基本上定价在60分位以上,原研药价格的60-70%左右,甚至有一些高于或者接近于原研药的价格,还是不错的。
谈到挑战,只有一条价格是原研药最大的挑战。当然这个挑战也不是说价格高,而是怎么能够值这个价钱。因为仿制药逐步取代原研药,按照美国目前的状况是能够做到的,但是需要花一段时间。我经常问医生,你的孩子得病,你给他用原研的还是仿制的,不排除很多仿制药的企业也是优秀的企业,但是害群之马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声誉。目前在原研药的角度来讲,反复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原研药的价格值这个价钱。
以质取胜,是以往说得比较多的,我们也做过一些分析,跟仿制药比较,以质取胜是比较传统的一个看法。当然随着国家仿制药的质量越来越提升,包括新版的GMP实施以后,这种差距我认为是在缩小,我们作为原研企业来讲也不能够一直躺在质量这两个字上面,还是要想更多的方法。
其中有一种方法是品牌延伸,因为品牌药,原研药做市场做得时间久,医生包括临床上的口碑比较好,病人的基础相当好,美国把也做了一个OTC,非处方药,让病人来购买。即便专利期过了以后,品牌价值还可以继续延伸,如果这样耐性的话,这个品牌还是受到消费者的信任。
以量换价,举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曾经有一家公司做默沙东的舒降之,原研厂也把价格降下来。这个默沙东的仿制品销售量的确下降了,但是默沙东的数量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只是微增了2%,金额还下降了7%,当然第一步是把价格降到位,这个下降还是明显的。所以以价换量的做法,看起来不是一个完全的解决方案,但是并不排除公司也会去考虑这个想法,因为不等于它做失败了,我们就一定会失败。但是说明中国这个市场系统的效率并不是价格降低了,品牌在那里,就一定会薄利多销,想薄利还不那么容易。
制剂工艺,有些剂型我们做了缓释,比如说心血管类药物,对血压和心脏病的发作,有保护的作用。很多药缓释了以后,它的临床数据出来完全不一样。另外包括刚才讲到的一个药品是崩解的,在胃里崩解的速度非常快,超过所有不是这个剂型的,崩解速度快的话,也大幅度可以提高疗效,目前从制剂工艺来说,对过了专利的原研药来说,也是可以提高本身价值的做法。
与临床数据整合以后,原研产品能够大幅度的延长生命周期。举个例子,做了几十万人的临床研究的数据,把这个数据如果能够整合进芯片的话,用在某一个麻醉产品上,可以做到一个靶向数据,比如临床数据的结果,你40岁需要的麻醉深度,这个数据可以整合到芯片当中,来靶向输出你的麻醉药品,提高你的药品精确度,比医生拿针在那刺探你是不是麻醉深度先进许多。后来我们进一步想,根据脑电波的反应,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但是后来发现也不是所有病人跟临床试验,根据病人脑电波的反应再来决定个体化的靶向数据,所以把一个已经过了专利的仿制药,经过跟输入器和芯片,包括临床数据的完全整合,就变成一个对病人,甚至降低了麻醉室的使用人数,降低了病人惊醒的次数,过度给药造成的医疗事故也下降,这些价值会大幅度超过我们过期的原研药。因为原研药在市场上待的时间够久,数据是足够的,有这些数据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竞争优势。
与装置整合,在某些类别的药物可能比较明显。比如说哮喘和COPD的吸入装置,这些都是有专利的。装置改变的话,病人不方便,包括在肺部沉积的药物也受到影响。装置的整合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以前我做过一个干扰素的药物,最后在产品生命周期尾部的时候,我们也安排了无痛注射,因为有自我注射,包括无痛注射器都可以考虑上市,这样跟药品结合,对20-30%对针头敏感的病人也是有价值的。最近参加过一个展览,也在考虑把一些蓝牙装置和话筒能够整合到哮喘的药物上,能够录下病人吸入药物的声音,通过蓝牙装置传到手机上,记录病人的吸入情况,并且根据吸气的情况测试他吸入方式是否正确,这样通过装置整合好以后,变成一个病人管理服务的方法,整个装置也会进一步向前,尽管装置里的药物也是非常重要的制剂工艺,但是跟装置和病人服务如何能够结合得更好的话,也能够使过了专利的原研药,能够对病人产生非常好的价值。
成为耗材。有一个大型的器械公司希望药物能够参加他们的临床试验,做完临床试验就变成这个器械的一个耗材,这也是可以考虑的一个方向。
最后一个做得比较多的,跟诊断仪器公司广泛的协作,比较明显的是刚刚去参加一个展会,在国外有一个非常好的吸入泵,能够根据病人的病情来决定你是严重的病人,泵出的模式,到达肺部气管的大小也不一样,如果是抗生素或者别的产品也会有别的模式,如果能够跟这些器械公司展开合作,也能够把这个药物延长生命周期。类似的产品如果要跟进的话,至少要重复这样的临床,证明你也有同样的效果,所以跟诊断仪器公司协作也是我们目前做得比较多的做法。
总的来讲,开始看到这个题目是觉得挑战比较多,想完以后,觉得机会也是很大的,没有事情是单面去看的。希望外企能够在原研药方面继续一起跟中国政府也好,跟国内的企业也好,提高仿制药的质量,包括整合以后的服务,继续推进合理用药,减少药物滥用,如果能够带来更多的价值,通过科学带给病人更多的利益,仿制药对原研药来讲不一定是个坏的事情,完全可以把它转化成机遇,谢谢大家。
注: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