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阿斯利康:错过中国科技崛起就错过下个十年,药物研发创新目标并非只有“全球领先”

对话阿斯利康:错过中国科技崛起就错过下个十年,药物研发创新目标并非只有“全球领先”

每经记者:林姿辰    每经编辑:梁枭

提到阿斯利康(AZN,股价74.79美元,市值2318亿美元),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它是中国市场业绩最好的医药MNC(跨国公司)。

以2022年为例,药融云等平台数据显示,阿斯利康全年营收443.51亿美元,在全球制药巨头中排名第九;其中国区实现收入57.92亿美元,在公司新兴市场收入中占比近半(49.3%),在全球制药巨头中排名第一。

环境瞬息万变,“本土化”没有尽头。随着医保谈判和集采重塑国内医药行业,2022年,阿斯利康在中国的营收同比下降4%;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在中国的营收同比增长11%,占全球营收的14.73%。

今年是阿斯利康进入中国市场的第30年。在2023年阿斯利康生态圈大会暨30周年庆典期间,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阿斯利康中国总经理赖明隆接受了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媒体采访。

王磊表示,本土化本身是围绕中国患者的需求去做药物和解决方案,在国家医保制度下,既要与政府紧密合作,争取以价换量,又要看到中国制造业和供应链的强劲韧性,以及中国科技崛起的机会。

“任何公司错过了这个机会,那么它错过的可能就是下一个十年。”王磊说。

过去30年:中国创新的投资价值

在赖明隆看来,阿斯利康中国的30年时间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10年的主题是创新药引进,主要是公司注意到中国患者的巨大需求,推动3款覆盖心血管、消化和呼吸领域的临床急需创新药品进入中国市场;第二个10年,公司看到中国生产的能力和有效性,于是大量投入本地生产,为中国、亚太乃至全球近70个市场输送世界级“中国造”药品。

在最近10年,阿斯利康看重中国本土的创新进程,发现有些药物、器械、诊断、数字化相关的成果和模式可以通过生态圈模式去助力打造,所以通过中国智慧健康创新中心CCiC、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iCampus和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三驾马车”推动中国本土的创新成果落地,同时推向全球。

王磊表示,阿斯利康进入中国的30年是以总部所在地划分的:第一个10年,总部设在中国香港,分支机构在中国内地;第二个10年,总部设在新加坡;第三个10年,阿斯利康中国独立出来,管理国际市场。回忆起这个过程,王磊认为充满挑战,但能率先行动已经很有远见。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率先行动”的其中一步是制造本土化。2001年,阿斯利康投资超1亿美元建立无锡供应基地,成为当时阿斯利康亚洲最大供应基地,此后又陆续建立亚太区域包装中心和收货中心、新针剂厂房、中国物流中心、新药开发及供应大楼等,并在泰州建立了生产基地,截至目前公司已向近70个国家和地区供应世界级“中国造”药物。

值得一提的是,与许多跨国药企选择通过出口向海外市场供应药物不同,阿斯利康在多个市场都有非常重资产的工厂投入。王磊表示,制造本土化是扎根本土的重要体现。中国人口多、市场大、成本优势明显,“In China for Global”可能是制造业最好的选择。

另外,中国创新的投资价值与制造比肩。王磊注意到,很多国外企业只把中国看作营销或者制造的地方,却忽视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回国,未来中国将拥有巨大的创新能力。实际上,即便是“本土化”功课做得不错的阿斯利康,在过去的30年里,也有动作要比时机“慢一拍”的遗憾——“如果能更早地意识到中国的创新引领,现在会更稳;如果更早地、更坚决地把供应链引进中国,现在会更好”。

“我们刚刚在青岛投资了工厂,接下来加码中国制造是我们的一个方向。我们最近在研发上投了真金白银,包括我们在药监局申报的一类新药,一个礼拜申报3个。就是这种速度,我们害怕在这上面落后,要用中国的创新补齐全世界的创新。”

王磊告诉记者,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以后自己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情,是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把阿斯利康的董事长、CEO、全球肿瘤研发负责人带到中国,参与和中国政府、民间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三位领导者看到了中国的高度开放,看到了中国供应链的高度韧性,看到了中国政府对科创的支持比任何国家的政府都主动,对于中国的印象大大加深。“这势必会加强对中国的投资信心。”

现在:不谈竞争,领先的企业最好多谈合作

“企业分两种,一种是打工心态,一种是以患者为中心,把这个当事业做。”王磊认为,阿斯利康是后者,一大例证是公司驱动创新的“三驾马车”。其中,AZ-CICC Fund是阿斯利康全球唯一一支市场化运营的私募基金,截至目前在管资金已超30亿元,投资的十多家企业涉及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诊断服务、数字医疗领域。

过去三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竞争愈发激烈,王磊通过AZ-CICC Fund接触了大量的创新企业,有时也有“心慌”的感觉——“发现人家做得非常好,好到你得承认自己做不过他”。但与之前一样,阿斯利康中国大多数时候不会选择正面竞争,而是收购、合作。

王磊表示,这是大药厂的好处,即虽然需要通过融资、借贷去换取现金用于医疗投资,但本身有非常好的现金流,并不完全依赖融资,可以借助投资赢得未来的现金流。

同样地,生态圈创新也是合作的一种,其底层逻辑在于患者需要全方位的解决方案,阿斯利康作为领先的跨国医药企业虽然无法解决患者的所有临床问题,但可以影响、领导整个治疗领域,即利用公司本身的优势带动周边供应链或者合作伙伴发展,这种合作不仅是出于经济动机,还是要补齐产业生态。

“把阿斯利康当作创业的地方。患者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他什么——甚至这个不是我们的药,不是我们卖的东西。这其实是一个态度,也是一个战略。”

这容易吗?王磊的态度是否定的。他认为,生态圈会大大提高公司在整个治疗领域的影响力,但也需要花费较多时间,领导企业的难点在于怎么同时管好里面和外面,如果外面管得越好,里面可以管得越少。而在合作过程中,如果数据不理想或进程不符合预期,合作可能会终止,这也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现象。

例如,去年8月,阿斯利康与药明生物(HK02269,股价44.55港元,市值1884亿港元)就新冠预防中和抗体组合药物的本地化生产达成战略合作,未来合作视市场需求而定;如果二代中和抗体药物对当前流行的变异株都有效,公司还会寻找合作伙伴推进该药物在中国上市、保护脆弱群体。

未来10年:“与中国创新一起出海”

“考验我的是能不能本土化,考验中国本土企业的是能不能国际化,这两者一点都不矛盾。”

据王磊观察,中国医药产业创新中,第一代创新是Me-too,创新程度较小,更多的是剂型创新或化合物结构创新;第二代创新是Me-Better或Me-aster,其中成本合适的新药会进入发展中国家,Me Better则可能进入欧美市场;第三代创新是Me-First,由科学家将手中的技术进行成果转化,而这意味着中国的创新真的开始了。

不过,从研发力度看,2022年,阿斯利康研发投入高达97.6亿美元,是国内创新药龙头百济神州的近6倍。这意味着较短时间内中国创新药产业赶超国外巨头的可能性不大。

但王磊认为不宜过度悲观,中国医药产业的研发效率更高,速度更快,未来3~5年一定会展现出弯道超车的势头。在此背景下,阿斯利康中国下一个10年的战略是“与中国创新一起出海”,并且出海不会局限于“一带一路”国家,也包括欧美国家。

以康泰生物(SZ300601,股价29.23元,市值326.47亿元)和艾德生物(SZ300685,股价26.43元,市值105.23亿元)为例,2020年8月,康泰生物与阿斯利康签署《许可协议》,阿斯利康独家授予康泰生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对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进行研发、生产及商业化,之后又增加了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的授权;艾德生物与阿斯利康达成全球合作,推动HRD、HRR、BRCA等多项伴随诊断在中国、欧洲及日本的开发和商业化。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注意到,赖明隆提到的公司未来10年的四个重点方向均聚焦“走出去”,包括凭借阿斯利康全球的研发能力,支持中国创新药走到全球;助力在中国的全球首发成果出海;通过阿斯利康的全球网络和资源帮助中国企业实现全球化发展;将在中国市场培育的围绕多个治疗领域的创新诊疗一体化模式复制到“一带一路”国家,甚至带去全球。

据王磊透露,2023年,阿斯利康中国将以巴西、沙特、阿联酋、印尼四个比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为出海地,计划在每个业务板块分配一个国家,选择合作伙伴进行尝试。

“出海是一个结果,国际化也是一个结果,是中国创新成功的结果,不是我们组织出海。我们有一个愿景,让全世界的人用上中国的创新药,但这个结果一定是我们创新的东西足够好才行。目前,全世界还没形成一定要吃中国新药的想法,但是这种想法会很快到来。”

但王磊也承认,中国创新药企业出海并不容易,最终结果与企业的野心和标准有关。

“能扶得起来的百里挑一,最终杀出去的是凤毛麟角。很多企业并不了解海外的情况,每个国家都要注册、报批,找经销商、合作伙伴、技术转移、政府官员,还需要学习当地语言。像阿斯利康在海外,光是负责注册工作的就有两三百人。”王磊说。

产业展望:政策创新速度非常快,企业要加强技术创新

基于阿斯利康中国的30年发展史,赖明隆认为,一家企业由大变强首先需要了解当地的需求,从疾病预防到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到治疗,深入了解患者的诊疗路径,才能打造最个性化的方案。同时,一家企业力量还是不够,必须要发动更多的合作伙伴去搭建生态圈平台,发展产业上下游的链条,寻求一体化方案,最后要考虑怎么从中国本土的生态圈去搭建到国际的生态圈。

赖明隆强调,药品研发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想要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还需要长期投入。目前,阿斯利康已将近40种创新药物带到中国,公司已经投入了180多个进行中的产品管线项目,未来5年内,预计将有80个新药和新适应症在华获批,预计到2030年将为中国市场带来至少15种新药。

阿斯利康中国总经理赖明隆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如果按疾病划分,赖明隆认为,肿瘤、慢性病领域还存在许多未满足的医疗需求,其中肿瘤的需求在于通过“早发现、早治疗”赢得更长的生存期,慢病的需求在于加强医生和患者的联系,提高慢病管理质量。

未来,阿斯利康计划深挖中国区域创新中心,每个区域有不同的定位和主题,例如北京的社区比较发达,医疗机构和专家资源领先,其对应的主题包括基层医疗和科研成果转化;合作伙伴绿叶制药把血脂康的生产基地放在成都,因此成都的主题是中西医结合;杭州有数字化的天生优势,主题是数字化;青岛政府多年来支持罕见病创新,罕见病是青岛的定位;上海则以AI医疗见长,将围绕人工智能开展。

据赖明隆观察,国内外医疗需求差异主要源于中国患者多,老龄化正在加速。未来,如何让全国医疗体系与慢性疾病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相匹配,需要产业内共同探讨、支持。

“从医疗体系上面弯道超车,需要政策创新和技术创新齐头并进。”赖明隆告诉记者,目前中国政府的政策创新速度非常快,企业要做的是加强技术创新,并且加以应用。技术会不断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把技术和应用连接起来,数字化是中国的优势,正好可以连接技术和应用。

另外,随着全球行业竞争加剧,企业创新效率提升是另一大趋势。在此背景下,中国生命健康领域的创新公司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走到全球领先的创新水平;同时,创新研发领域也有其他机会,那就是“足够好的创新”。

“我感觉行业研发创新要考虑几条路,第一条路是领先全球的创新,第二条路是满足患者可及性的创新。目前,全球有很多市场对于产品可及性的需求巨大,比如像印度、巴西、印尼这些比较大的(国家),也需要可及的创新。”赖明隆说。

封面图片来源:阿斯利康公告截图

每日经济新闻

标签: 阿斯 利康 错过 中国 崛起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jk.hahacn.com/detail/1006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