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鉴别诊断

胃癌的鉴别诊断

胃癌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根据 2020 年中国最新数据,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均位居第三。

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 120 万,中国约占其中的40%。我国早期胃癌占比很低,仅约 20%,大多数发现时已是进展期,总体 5 年生存率不足 50%。

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早期胃癌比例逐年增高。

一、胃癌的癌前病变

上皮内瘤变和异型增生2个名词可通用。涉及胃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的诊断有3 种。 

(1)无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胃黏膜炎症、化生及反应性增生等良性病变。 

(2)不确定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不是最终诊断名词,而是在难以确定胃黏膜组织和细胞形态改变的性质时使用的一种实用主义的描述。往往用于小活检标本,特别是炎症背景明显的小活检标本,难以区分位于黏膜颈部区增生带的胃小凹上皮增生及肠上皮化生区域化生上皮增生等病变的性质(如反应性或增生性病变)时。对此类病例,可以通过深切、重新取材等方法来明确诊断。 

(3)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以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和结构异型性为特征的胃黏膜上皮增生,性质上是肿瘤性增生,但无明确的浸润性生长的证据。病变累及小凹全长,包括表面上皮,这是诊断的重要依据。根据组织结构和细胞学特征,胃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可以分为腺瘤型(肠型)和小凹或幽门型(胃型)两种类型。大体检查,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可以呈息肉样、扁平型或轻度凹陷状生长。

根据病变程度,将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 2 级。 

1)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结构改变轻微;腺上皮细胞出现轻-中度异型,细胞核变长,但仍有极性,位于腺上皮基底部;可见核分裂。对息肉样病变,也可使用低级别腺瘤。 

2)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腺体结构异型性明显;细胞由柱状变为立方形,细胞核大、核浆比增高、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增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特别重要的是细胞核延伸至腺体腔侧面、细胞极性丧失。对息肉样病变,也可使用高级别腺瘤。

二、早期胃癌 

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浸润性癌,无论是否有淋巴结 转移。 

三、进展期胃癌 

癌组织侵达固有肌层或更深者,无论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四、食管胃交界部腺癌 

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是横跨食管胃交界部的腺癌。解剖学上食管胃交界部是指管状食管变为囊状胃的部位,即食管末端和胃的起始,相当于腹膜返折水平或希氏角或食管括约肌下缘,与组织学上的鳞柱交界不一定一致。

五、胃癌的鉴别诊断

1.胃良性溃疡 

与胃癌相比较,胃良性溃疡一般病程较长,曾有典型溃疡疼痛反复发作史,抗酸剂治疗有效,多不伴有食欲减退。除非合并出血、幽门梗阻等严重的合并症,多无明显体征,不会出现近期明显消瘦、贫血、腹部肿块甚至左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等。更为重要的是 X 线钡餐和胃镜检查,良性溃疡直径常小于 2.5cm,圆形或椭圆形龛影,边缘整齐,蠕动波可通过病灶;胃镜下可见黏膜基底平坦,有白色或黄白苔覆盖,周围黏膜水肿、充血,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2.胃淋巴瘤 

占胃恶性肿瘤的 2%-7%。95%以上的胃原发恶性淋巴瘤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常广泛浸润胃壁,形成一大片浅溃疡。以上腹部不适、胃肠道出血及腹部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 

3.胃肠道间质瘤 

间叶源性肿瘤,约占胃肿瘤的 3%,肿瘤膨胀性生长,可向黏膜下或浆膜下浸润形成球形或分叶状的肿块。瘤体小症状不明显,可有上腹不适或类似溃疡病的消化道症状,瘤体较大时可扪及腹部肿块,常有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

4.胃神经内分泌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NEN)是一组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具有异质性的肿瘤,所有神经内分泌肿瘤均具有恶性潜能。这类肿瘤的特点是能储存和分泌不同的肽和神经胺。虽然胃肠胰 NEN 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占胃肠恶性肿瘤不足 2%的比例,但目前在美国 NEN 是发病率仅次于结直肠癌的胃肠道恶性肿瘤。其诊断仍以组织学活检病理为金标准,然常规的 HE 染色已不足以充分诊断 NEN,目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中突触素蛋白和嗜铬粒蛋白 A 染色为诊断 NEN 的必检项目,并需根据核分裂象和 Ki-67 百分比对 NEN 进行分级。

5.胃良性肿瘤 

约占全部胃肿瘤的 2%左右,按组织来源可分为上皮细胞瘤和间叶组织瘤,前者常见为胃腺瘤,后者以平滑肌瘤、脂肪瘤、神经鞘瘤等较为常见。一般体积较小,发展较慢。胃窦和胃体为多发部位。多无明显临床表现,X 线钡餐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充盈缺损,而非龛影;胃镜下则表现为黏膜下肿块。

参考资料:胃癌诊疗指南(2022 年版)

标签: 鉴别诊断 胃癌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jk.hahacn.com/detail/1014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