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养生学产生的背景

道教养生学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渊源于中国最古老的原始巫教,是先秦神仙家思想、老庄道家炼养学说及秦汉方仙道、黄老道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道教的创立一样,道教养生学的产生也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道教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是基于东汉后期政治黑暗、社会动乱;道教养生学的问世则是先秦两汉科学文化发展的结果。  在哲学思想方面,处于社会大变革风云中的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出现了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兵家、名家、法家、纵横家、神仙家等,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诸子百家之中,除道家、神仙家对道教气功养生学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最大以外,儒家、墨家、阴阳家亦有相当的影响。   我国古代有“生死有命”的说法。《孔子家语·本命题》说,“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优于阴阳,象形而发谓之生;化穷数尽谓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终也,有始则必有终矣。人始生而有不具备者五焉,目无见,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化;及生三月,而微煦,然后有见;八月生齿,然后能食;期而生膑,然后能行;三年囟合,然后能言;十有六而精通,然后能化。阴穷反阳,故阴以阳变;阳穷反阴,故阳以阴化。是以男子八月生齿,八岁而龀,二八而化;女子七月生齿,七岁而龀,二七而化。一阴一阳奇偶相配,然后道合化成,性命之端形于此也。”即把生死的变化归结于阴阳的运动,认为随着阴阳两种原素的不断地消长,人的一生从婴儿、少年、中年,以至老年、死亡,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应该承认,这种观点是不悖科学的。  当然,儒家内对于性命的看法也是有分歧的。如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认为性乃所受于天,故存心养性乃所以事天。夭寿皆命,对之不存疑虑,惟修身以立命。立命即肯定自己的性命。  荀子对于命的态度,则讲制而用之。他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主张制裁天命而利用之。命虽然是有的,但人不应止于待命,而当设法控制它,利用它。这是荀子独有的思想。  《易传》中也颇讲命。《象传》云:“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系辞传》云,“乐天知命故不忧。”《说卦传》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后来的学者即把这些观点看作是儒家对于性命的一贯心传,并把易学惟崇为阐述性命至理、天人合一的理论。  儒家的这些性命学说,许多观念都为道教养生学所吸收,尤其荀子人定胜天的“戡天”思想和《周易》的理论体系,对道教养生学的影响更加深刻广泛。  墨家对道教气功养生学的影响,主要是它的五行学说与人为的变化观。我国古代的五行说,初期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认为水、火、金、木、土是构成整个世界的五种最基本的物质。到了战国时期,这种思想为唯心主义所剽窃,产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派。他们把五行排列成相生相胜的系列,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反之,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这就是所谓“常生常胜”。邹衍的这种循环、凝固的“五行常胜说”,对于我国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后期墨家打破了这种学理,在五行相生相胜的旧说上,提出了“五行毋常胜”的新主张。《墨子·经下》说,“五行毋常胜,说在宜。”《经说下》解释说:“五○金、水、土、木、火、离。然火烁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金之府水,火离木。若识麋与鱼之数,唯所利。”在这段文句中,既驳五行相胜之说,亦斥五行相生之言。  谭戒甫先生解释说:“金、水、土、木、火五者,皆彼此相附丽,并非相生,故曰金水土木火离。何以故?以水聚藏于金而火附丽于木耳。”正如同“麋之所利,于山之林;鱼之所利,在川之水。故林盛而麋赴焉,水大而鱼藏焉。若能识别此道,则水非生于金而木非生火,可以恍然悟矣。”  至于相胜,也不是凝固不变的。相反,因其质与量的多少,因其种种机运,而发生变化。如金与火的关系,金少火多,则能把金熔销;反之金多火少,则能把火熄灭。王充《论衡·命义篇》云:“譬犹水火相更也,水盛胜火,火盛胜水,遇其主而用也。”也认为五行相胜是随着矛盾双方质与量的变化而变化,并没有一套僵化的发展程序。  墨家的这种辩证的五行学说,不仅批判了邹衍等人对五行的神秘思想和形而上学观,也为后来的道教辩证地探索自然与科学,开辟了一条道路。在道教内,无论是汉唐之际的外丹派,还是宋元时期的内丹派,他们都吸收了墨家的这种辨证的思想。  如《周易参同契》中关于五行的论述,即与墨家一脉相承。书中说:“丹砂木精,得金乃并,金水合处,木火为侣。”这是以墨家五行附丽说立论。在此基础上,《周易参同契》进一步提出了“五行错王”的学说。书中说:“五行错王。相据以生,火性销金,金伐木荣。”元俞琰解释说:“金生水,木生水,此常道之顺五行也。今以丹法言之。则木与火为侣,火反生木;金与水合处,水反生金。故曰五行错王,相据以生也。”(《周易参同契发挥》卷中)。也就是说,五行的变化既有一般规律,即“常道”;亦有特殊规律,即“错王”。而修炼丹道的关键,正是在于掌握运用五行变化的特殊规律。  这种特殊规律又被叫作“五行颠倒术”。张伯端《悟真篇》说:“震龙汞自出离乡,兑虎铅生在坎方,二物总由儿产母,五行全要入中央。”宋翁葆光解释说:“汞为震,龙属木,木生火,木为火母,火为木子,此常道之顺也。及乎朱砂属火,火为离,汞自砂中出,却是火返能生木,故曰儿产母也。太白真人歌曰:‘五行颠倒术,龙从火里生’……铅为兑,虎属金,金生水,金为水母,水为金子,此常道之顺也。及乎黑铅属水,水为坎,银自铅中生,却是水返能生金,故曰儿产母也。太白真人歌曰:‘五行不顺生,虎向水中生。’”(《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卷4)。所谓“五行顺兮,常道有生有灭;五行逆兮,丹体常灵常在”,正是高度地概括了内丹修炼一个基本原则。

标签: 道教 养生学 产生 背景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jk.hahacn.com/detail/836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