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痴”刘逊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吴佳晴 王秀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来自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中药学专业教师刘逊是个“中药痴”,平时,他经常身披迷彩衣服,头顶草帽,来到苏州各处的山上。在学校里,他的中药课很火,选课的同学很多。有时候,他会带着同学们来到苏州西山岛上,采摘、分辨野生中药材。

“你们看,这杆子上有刺,这个叫托叶鞘,这是哪个科的?”刘逊拿起一株刚刚发现的中草药,向学生们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草药的形态,触摸叶子的纹理,相互交流沟通。

“这是蓼科的杠板归,也叫鸟不宿,就是说鸟都不愿意停留在它上面。”刘逊解释道。幽默风趣的讲述,让同学们很快地记住了这种药材。

中药专业学生姜玲是刘逊的“粉丝”。一路上,她不时拿出笔记本将要点详细记录下来。“其实,这些书本里的药材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姜玲就发现,起养阴生津、润肺止咳功效的麦冬,几乎随处可见。

在姜玲眼中,这位老师不仅将各类中草药知识烂熟于胸,而且他还会为同学们“趣味科普”许多有趣的自然知识。

在采药的途中,刘逊指着不时飞舞的蜜蜂说:“这不是中国的蜜蜂,而是来自意大利的蜜蜂。”休息间隙,刘逊将甜饼渣儿放在手上,吸引了一群小蜜蜂落下来争相进食。他细细端倪蜜蜂的模样:“蜜蜂辛辛苦苦跑到这里也不容易,咱们就让它改善改善伙食。”同学们笑声一片。

刘逊的老家在江苏徐州,如今,他来到苏州工作,在学校负责中药鉴定和中药炮制的教学工作。刘逊从小受家人的影响很大,他的爷爷曾是淮海战役支前民工,后来成为一名赤脚医生。

小时候,爷爷放在书架上的那本《山东中草药手册》,成为刘逊的第一本科普读物,也是他与中草药最初的缘分。高考后,刘逊选择了中药学专业。

上大学了,喜欢采药的刘逊跑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除了西藏和新疆,各地都有他采药的足迹。在一次次野外实践中,他将书本知识和在自然中的实践完美融合。

从教后,他依旧坚持着这个习惯,带领同学们走出校门,跳出书本,通过上山采药,感受丰富多彩的中药世界。

除了去野外采药,刘逊还经常深入中药市场,向药材市场上的经营商户“取经”。刘逊是安徽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的常客。几乎每年,他都要到中药材交易市场转一转,了解最新的中药品种、产区和加工方式等相关知识。

最近的亳州之行让他淘到了“宝”——在市场上,他发现了又大又粗却个个“断头”的重楼。“重楼,又名七叶一枝花,是云南白药的主要药材。”刘逊介绍。前些年,由于滥采滥挖,重楼资源已濒临枯竭。如今,重楼的人工种植有了大面积恢复。

让他意外的是,人工种植的重楼个头很大,最大的有20-30厘米,将近半斤重。为什么这些重楼个个是“断头”的?经过一番调研,他了解到“断头”重楼竟是药材栽培方式的创新。原来,这些被切下的 头部,还可以作为种苗再流通到市场上。

在教学活动之余,刘逊还深入社区,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向社区居民进行中医药合理用药和常规鉴别方法的科普宣传。

“百药味为先。”刘逊告诉居民,有时候中药形状很容易混淆,但味道难以作假,所以一个很重要的鉴别小技巧便是多尝药。“比如肉桂风味独特,又甜又辣。而用苹果、桃枝制作的伪品,虽然费尽心机模仿其外形,却难以塑其风味。”

在工作中,刘逊和同事们以苏州地区颇具特色的吴门医派为研究对象,翻阅了民国、解放初期的大量文献资料,把苏州传统的炮制工艺挖掘、整理出来,写出了《吴门医派中药炮制技艺》。如今,濒临失传的传统中药炮制技艺终于“复活”了。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标签: 中药 刘逊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jk.hahacn.com/detail/953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