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消”字号产品为祸,尤祸婴幼儿丨时评

文/罗志华

今年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显示,全国检察机关针对一些“消”字号抗(抑)菌制剂非法添加化学药物危害健康,组织公益诉讼专项监督,促请查处涉案问题产品61万余件。近日,《法治日报》记者在对最高检第八检察厅相关负责人采访中了解到,总结、深化“消”字号专项监督办案,推进相关机制建设被列为今年重要工作之一。小乳膏等一盒盒“消”字号抗(抑)菌制剂,已引发全国各级检察机关的共同关注。

检察机关特别关注“消”字号产品,是因为这类产品导致的伤害案件屡见不鲜。无论是5个月大的婴儿在使用一款婴儿霜后变成了“大头娃娃”,还是十个月大的婴儿在擦了“七草两叶抑菌膏”后居然长出了胡子,这些由“消”字号产品滥用导致的典型案例,无不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2022年,湖南省查获1万余支(盒)对婴幼儿的身体发育可构成严重影响的“消”字号抗菌制剂,若这些产品都用到孩子身上,后果不堪设想。这些案例也警示社会,该产品一旦被滥用,主要危害对象是婴幼儿。

“消”字号产品的市场乱象,首先体现为随意添加药品。比如其中添加的激素,短期具有消炎、消肿等作用,但使用时间稍长,就会掩盖炎症,导致代谢紊乱。且激素还有反跳现象,一旦停药,症状可能迅速恶化。抗生素被非法加入其中,则能导致局部和全身过敏,并让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也可能使体内或皮肤表面出现菌群失调。由此看来,如此非法添加无异于饮鸩止渴,效果昙花一现,却让消费者付出长期的巨大代价。

该类产品冒充其他商品,对健康构成的危害更不容忽视。“消”字号产品只能用于消毒杀菌,却被频繁当作化妆品、药品等其他商品来促销,如此“挂羊头卖狗肉”,商家可以牟取暴利,但消费者受到误导,就会错把“消字号”当作药品等其他商品来使用,如此不仅可能贻误原有疾病的诊疗,而且还容易导致新的疾病。婴幼儿皮肤娇嫩,且又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更易受“消”字号产品滥用的危害,“消”字号产品“坑娃”现象,尤其应该受到重视。

治理“消”字号产品乱象面临的难度,是检察机关特别重视此事的另一重要原因。“消”字号产品冒充药品、化妆品、保健食品进行营销,这些产品分属不同部门监管,协调有难度。“消”字号产品不仅在线下销售,而且还有大量产品走电商销售渠道,假如电商平台未尽到内部监管责任,产品就容易绕过市场监管环节,直接送抵消费者手中。这些监管漏洞若没有及时堵上,“消”字号产品营销乱象,就难以得到根治。

检察机关就“消”字号产品展开公益诉讼和专项监办等治理,对于相关责任部门也是一次提醒和督促。只有卫生健康、公安、市场监管、药监等多个部门乃至全社会,都高度重视“消”字号产品滥用现象,打破不同部门碎片化治理格局,形成各方共治格局,并通过加大处罚力度,来提升治理的威慑力,方能让“消”字号产品安守本分,让消费者免受其误导与伤害。(作者是医疗界人士)(羊城晚报时评投稿邮箱:wbsp@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张齐 谭洁文

标签: 时评 婴幼儿 产品为 滥用 字号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jk.hahacn.com/detail/970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