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不快乐的根本原因:没有直视《我们内心的冲突》

作者:洞见·瑾山月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

与人共事,偶尔有点失误,别人还没说什么,你先在心里把自己数落一遍;

和人闲聊,对方不经意皱了下眉,你就心头一紧,怀疑自己说错了话;

常常埋怨自己不够好,会下意识贬低自己,遇到点不顺就会焦虑难安。

很多时候,生活并没有为难我们,是各种内心冲突,把人搞得筋疲力尽。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做过一个比喻:“内心冲突,会在人格中渗透,像恶性肿瘤的扩散,最终将人毁灭。”

自1913年拿下博士学位,到创建世界级精神分析协会,卡伦·霍妮见过太多从痛苦到绝望的人。

甚至连她本人,都曾因内心冲突而险些丧命。

为了救赎自己,她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人格领域的研究。

经过无数次实验,卡伦终于捋清了“内心冲突”的脉络,并将研究结果凝结为著作——《我们内心的冲突》。

这本书出版以后,就被视作专业度极高的心灵宝典,心理学家李松蔚还特意为其做了导读。

阿德勒有个著名论断:人的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

卡伦·霍妮对此深有同感,在书里,又将“关系”进行了更深层的细分。

我们每个人,都要处理与环境、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

控制不了环境,就控制自己的心境;左右不了他人,就调整自己的行为;做不到完美,就接纳一切缺憾。

内心冲突是不幸的根源,我们自己才是生活最大的敌人。

只有直视《我们内心的冲突》,敢于向自己开刀,人才能涅槃重生。

1

人与环境:

我们都是被环境围剿的困兽

能想象吗?

作为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曾抑郁到想要自杀。

她一度罹患精神分裂症,残暴地伤害自己,被人强行送到精神病院。

而这一切,都源自她那个冲突不断的家。

从有记忆起,暴虐无常的父亲,就经常在醉酒后殴打家人。

母亲的哀嚎,兄妹们的哭喊,自己溃烂的伤口,时常让她恍惚,自己不该活着。

她变得胆小、敏感、悲观,不知如何与外界相处。

别人的小声议论,在她心里犹如炸弹爆裂,瞬间击碎脆弱的自尊心;

爱慕者的追求,在她看来尽是欺骗与戏弄,打心眼里怀疑对方;

哪怕他人的赞赏,都令她惶恐不安,揣测那不过是逢场作戏。

生存环境的恶劣,令卡伦·霍妮的内心常年处于剧烈的动荡之中。

她总是瞻前顾后,做事畏首畏尾,情绪喜怒无常。

1923年,38岁的卡伦·霍妮抑郁症恶化,被送去就医。

可遗憾的是,任何治疗都无济于事。

很多年后,她回忆起这段悲惨的经历,感慨地说:

“我们深受环境影响,环境冲突引发内心冲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职场乌烟瘴气,你也会被利用被同化,不免懊恼气愤;

家中鸡犬不宁,你也势必被喧闹的磁场影响,难以平静;

生活动荡不安,你惶惶不可终日;时运跌宕起伏,你满腹牢骚忧虑。

这就是心理学上典型的“空间吸引力法则”

环境舒适和谐,心绪波澜不惊;环境恶劣激荡,内心冲突不断。

恰如莎士比亚所言:一个人的外部环境,会影响他的头脑。

人如草木,环境是生存的土壤。

命运决定了我们在哪里扎根,但人却可以决定自己如何生长。

糟糕的环境,尽量远离,摆脱不了,就在心里筑起防护层。

做守卫自己的英雄,才能将外界的疾风骤雨挡在心门之外。

2

人与他人:

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饱受折磨

在书里,卡伦·霍妮讲过这样一个案例。

有对父母向她求助,说儿子把自己关在卧室十几天了。

卡伦·霍妮上门问诊,隔着房门和孩子说了几小时的话,可就是听不见对方的一点动静。

她开始怀疑这对夫妇有妄想症,幻想出房间里有个儿子。

谁曾想,就在她转身离开时,忽然从门缝里,飘出一幅画。

卡伦一看,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幅画中,孩子把自己画成角落里的一团黑影,而周围飞舞着各种骇人的鬼怪。

这些“鬼怪”不是别人,恰恰是他最为亲密的父母、老师、同学和朋友。

原来,孩子从小就有社交障碍,最怕的事,不是学习考试,而是与人交往。

他总担心自己说过话,害怕别人不满意,但无论自己怎么做,还是会出错。

父母的一次皱眉,老师的一次质疑,朋友的一次玩笑……慢慢堆积成一座山,沉甸甸地压在心头。

终于,他承受不住这份心理重压,再也没力气走出房门。

但这个孩子还不是最可怜的,卡伦·霍妮还遇到过一个更悲催的中年男人。

男人三十多岁,是个 “资深社恐”,靠救助金生活。

他常年躲在家里,连倒垃圾这种小事都得母亲代劳。

周围所有人都吐槽他的胆小,指责他不上进,甚至嘲笑他是个懦夫。

外界的声音越大,男人的内心越慌,他甚至见不得阳光,白天也要拉着窗帘。

偶尔有光进来,他便顿时暴怒,咆哮道:我被阳光发现了!

不管是画画男孩,还是怕光的男人,看似是个人出了问题,但他们的痛苦却都与他人有关。

卡伦·霍妮说:我们往往把内心冲突向内归因,其实外在的人际关系才是根源。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提出过一个“他人即地狱”的理念。

真正折磨人的,不是刀山火海,苦厄磨难,而是糟糕的人际关系。

人活着,不可避免地与人接触,产生摩擦。

一旦处理不好,痛苦将如泛滥的洪水,冲毁我们内心的堤坝。

但别怕,不是所有人都充满恶意,你也不必让所有人满意。

更何况,根本没人像监控探头那样,24小时只盯着你。

很多时候,我们恐惧的原因,仅仅是因为“透明度错觉”,总是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

感觉自己就是透明的一样,会被别人一眼看穿。

然而,当你大胆走出门,真诚做自己,会发现与人交往并不难。

放松一下紧张感,增加一点心理能量,我们便可以在社交中游刃有余。

3

人与自己:

理想中的自己是最大的敌人

问大家个问题。

你理想中的自己什么样?

品学兼优,事业有成?样貌美好,身材绝佳?还是家庭幸福,儿女优秀?

抑或是这些都要,做梦都想成为完美的人。

那现实中的你又如何?

有没有因为和“理想自我”差距太远,而懊恼自责,或是自我攻击。

在书里,卡伦·霍妮描述过这样一张漫画。

一个身材臃肿的女人,站在镜子前,从镜子里看到了苗条漂亮的自己。

镜子中的人,是她的“理想自我”;而镜子外的她,是“现实自我”。

但她不可能一直盯着理想自我看,必然要做回现实自我。

只要把目光移开,她就要面对外界的讨论与否定。

卡伦·霍妮说:当自己被现实揭穿,任是谁都会焦躁难安,思虑重重。

“我为什么这么失败?”“我本应过得更好”“到底要怎么做才算完美?”……

思虑像斩不断的乱麻,缠绕成密不透气的网,令人窒息。

更扎心的是,内心的标准越高,自己就被反衬得越差。

知乎上有人问:人为什么会感到痛苦?

一位心理咨询师回答:

无非两点原因——

我不希望自己这样,但确实我就是这样;

我希望像别人一样,但我又做不到那样。

对自己期待过高,与别人盲目攀比,结果只能是在一次次失望中痛不欲生。

曾有个大老板,找卡伦·霍妮做心理咨询。

从小到大,他不允许被任何人比下去。

读书时要名列前茅,考学时必须上名校,创业后也只能成功。

为了达成所愿,他多年来殚精竭虑,一刻不敢放松,心理压力非常大。

一次,他遇到了一个强劲的竞争者。

为了赢下对方,他用尽手段,可到头来,还是输得一塌糊涂。

他深感挫败,感觉像个小丑,抬不起头来,每天痛苦不堪。

卡伦·霍妮安慰他说,你最该做的,是允许一切发生。

在卡伦的建议下,他暂停一切工作,慢慢放松下来。

起初,他生怕自己前功尽弃,可一段时间后他发现,除了偶尔失误,自己仍是个不错的生意人。

人生是用来体验的,不是我们演绎完美的舞台。

接纳自己的普通,原谅自己的失误,允许自己出错,认清能力边界,才是一个人真正强大的表现。

恰如罗翔老师所言:人要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去做认为对的事,然后接受它的事与愿违。

真正的强大,不仅是接纳外在的诸多不确定,更要接纳自己的局限。

允许自己出错,允许别人更好,才是一个人应有的成熟心态。

4

学术界,有个非常著名的“格兰特研究”。

是哈佛大学花了75年时间,对“人怎么才能幸福”这一命题的探索。

影响幸福的因素有很多,但科学家们唯一确定的是:

良好的关系,是攫取幸福的关键。

这个关系,既是与外界的关系,又是与自我的关系。

格兰特研究结论,与卡伦·霍妮的观点,不谋而合。

《我们内心的冲突》书中,卡伦·霍妮也断定,我们内心的冲突,源自一切关系。

卡伦·霍妮亲历过内在战争的惨烈,而最终治愈她的,不是什么灵丹妙药,而是大量的生活体验。

当年,她送医就诊后,便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广泛阅读书籍,拜访专业医师,进行深入调查,接待各类来访者……

繁忙充实的生活,令她无暇多想。

直到某一天,她忽然顿悟:真正解决内心冲突的办法,就是生活本身。

我们对外界的一切,或许无计可施,但却可以用具体的小事改变自己。

工作焦虑时,耐下性子学一点新技能;生活无聊时,主动制造一点仪式感。

当思虑被具体目标牵引,我们就能靠做事打败内耗。

只要我们正视自己,就能解决内在冲突,构建起平静愉悦的内在世界。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标签: 直视 不快 冲突 内心 根本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jk.hahacn.com/detail/971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