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罹患抑郁症,频繁自残,对外仗义却窝里横,她如何加快康复?

01、她罹患重度抑郁症,频繁自残、啃手

之前,我们分享了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子蕾的面诊案例。

子蕾23岁,她6岁前跟父母一起生活,但父母经常争吵,互相指责,家庭气氛恶劣。如果父母本来心情就不好,又遇上年幼的子蕾哭闹的话,父母会对她大声呵斥,甚至踢她,无意中把负性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子蕾从小就不能理解,“他们相处得那么难受,离婚不行吗?”

她6岁后,父亲到外地工作,主要是妈妈和奶奶照顾她。父母分隔两地,吵架是少了,但子蕾的童年还是幸福不起来。

她的妈妈是临床医生,工作压力大、繁忙,主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和学习,但不懂得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跟孩子缺乏情感上的交流,生活中还容易对孩子发脾气、呵斥。子蕾的奶奶很爱孙女,但因为存在巨大的代沟,她不懂得尊重孙女的感受,脾气也比较暴躁。

所以,用子蕾的话来说就是,从小她身边就有两只“母老虎”,她稍微没有达到奶奶和妈妈的要求,就会被指着额头一顿批评和奚落。有时她想跟妈妈情感交流,但永远都得不到情感链接,“像踢在钢板上似的”。而爸爸常在外地,很少跟她交流,“他根本没出现过,家里所有的糟心事都丢给我跟妈妈承担”。

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子蕾在小学就出现精神心理症状了。她脾气暴躁,遇到不公平对待或别人的欺凌时会立马反抗,甚至跟别人打起来。她从4、5年级就开始啃手,啃得鲜血淋漓;她遇到挫折时甚至想过自杀,因为“我也不是很想活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初中,她频频跟父母、老师发生冲突,愤怒起来会失去理性,不顾一切地跟同学打架。结果妈妈和奶奶觉得她是叛逆期,骂她骂得更厉害了。母女俩在家发生过剧烈冲突,甚至打过110和120。

进入高中后,子蕾在校时经常发烧、肠胃不适,适应不了重点班的学习节奏,学习也学不进去,很快就坚持不下去了。后来她主动提出出国读书,父母同意了,但很快又读不下去了,还出现了严重的失眠、抑郁,喝酒、吸大麻、频繁地自残。

最后,子蕾独自一人实在撑不下去了,她肄业回到国内。她去看过北京安定医院的大夫,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但医生开的药物明显是双相障碍常用方案。她妈妈也解释,那位大夫说诊断双相要上报,考虑到对孩子未来生活的影响,所以诊断为抑郁症,但其实是按照双相障碍来治疗。

子蕾服用药物后,暴躁的脾气、跟父母的冲突是减小了一些,失眠也改善了,但还是容易烦躁、焦虑,感受不到真正的平静,啃手的症状还是很严重。而且药物副作用较大,“她吃一片喹硫平,会睡到第二天下午”。

吃了药后嗜睡、黑白颠倒的生活,让她很难正常工作,无法实现她想要的独立,不得不继续依靠父母生活。所以她感到更烦躁焦虑,容易生气,自我否定,陷入了恶性循环。她也断断续续地接受心理咨询,但效果反复、不稳定,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她的症状和困难。

子蕾的妈妈不断在网上搜索资料,希望帮助女儿康复,她无意中看到了我们的视频和文章,一家三口很快前来面诊。本周一的文章中,就详细介绍了我对子蕾的面诊情况和经过,

我在面诊的时候分析,子蕾的成长经历中明显遭受过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有来自于原生家庭的,还有来自于校园里的人际冲突、学习挫折,出国后恋爱失败等等。她的种种症状,都属于非常典型的创伤后应激反应失调(PTSRD)——这是我提出的病因学诊断。

其中,最主要的创伤还是来自于父母严重不妥当的教育方式,以至于她已经逃离到国外了,但情绪仍然波动,频繁失眠,甚至总是梦到妈妈训斥她的凶恶神情。虽然物理空间上远离了,但主要的心理创伤还得不到修复,所以子蕾总感觉哪怕自己逃到天涯海角,也还是摆脱不了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所以,从心理根源来看,我认为子蕾罹患的其实是抑郁症,不是双相障碍。她在家脾气暴躁,指责父母,主要是她遭受了太多来自于父母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了,她对父母感到怨恨。

她很想赚很多钱,干出一番事业,这是因为她很想尽快独立、证明自己。而且她出国时确实曾创业成功,赚过不少钱,她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有一定的能力和资源。以上两点都不属于真正典型的躁狂/轻躁狂发作。子蕾最主要的还是抑郁症症状。

不过,她明显有偏执型人格改变,尤其是对父母特别敏感多疑,对男性的一些行为和观念也容易从负面角度理解。但对朋友,她特别仗义豪爽,很欣赏身边好友的优点,因此人缘不错。除此之外,她还有明显的学习障碍,这一点从她在国内读高中时就开始出现了。

02、父亲的改变是女儿加快康复的关键

如果要较快地帮助子蕾走向康复,摆脱情绪症状的牢笼,最理想的情况下是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修复她主要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同时结合深入的家庭治疗。

这样,她的烦躁、焦虑和失眠症状能得到大幅度缓解,啃手频率大幅度下降、甚至消失,所服的药物快速减少。她不但能恢复心里的平静,还不再因药物副作用而嗜睡,能恢复较规律的作息,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去工作,努力实现目标。

与此同时,她父母也更能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犯过的错误,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用更加科学的方式与女儿相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都变得融洽。

可是,如果像子蕾这种情况,不能及时接受我们的深度心理干预,快速修复主要创伤,那该怎么想办法走向康复?

第一个要点,患者的家庭氛围和家庭关系要有根本性的改善,而其中的关键点在于她的父亲。

子蕾的父亲犯过很多青少年患者父亲都会犯的错误。比如“丧偶式教育”,他工作调动到外地后,就几乎把教育孩子的事都丢给妻子和老人了。虽然这确实有一定的客观因素,“我工作忙,又离得远,怎么顾得上家里?”,但最主要的还是缺乏相关意识。

很多男人在家庭生活中都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认为自己在外打拼挣钱,就尽到了一家之主的责任,照顾和教育孩子就由妻子负责。如果他们的工作在外地,那就更加顺理成章地当起了“甩手掌柜”。

但工作在外那又怎么样?如果有意识关心、教育孩子的话,现在通讯手段那么发达,父亲完全可以经常跟孩子通过微信等聊天、通电话、视频,关心孩子的心情和生活。即使物理空间上隔着很远,但孩子能感受到父亲一直陪伴着自己,能理解自己、安慰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子蕾的父亲还犯了个错误,有时候工作休息回家,目睹妻子和女儿吵架,他也不会调和她们的矛盾,反而说“这个家我待不下去了”,买张机票就回工作地了。所以子蕾说自己最恨的是爸爸,也瞧不起爸爸,认为他没担当,遇到事情就逃避,不像个男人。

不过,希望子蕾不要感到过于失望。有些青少年患者的父亲更加“过分”。用网络语言来说,他们不但是“丧偶式教育”,还是“诈尸式教育”,大多时间对孩子不陪伴、不教育,可有时又会蹦出来瞎指挥,批评孩子学习差、不听话,指责妻子没把孩子教好,反而认为自己的教育方法才是正确的。

如果孩子反驳的话,父亲容易理解为孩子顶嘴,部分父亲还抱有传统教育观念,就会认为孩子的行为是“大逆不道”、“完全不把父亲的尊严放在眼里”,此时这样的父亲很容易暴怒,甚至出手打骂孩子,形成更大的心理创伤。很多孩子对这样的父亲简直恨得牙痒痒。

所以,我希望子蕾的爸爸一定要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与妻子、女儿的相处方式。

一方面,他需要改变自己在女儿心里的糟糕形象,要表现出作为男人勇于承担错误和责任,积极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面。其实很多父亲并不是真的懦弱、爱逃避,他们在工作上其实敢干敢拼,获得不小成绩。

但他们面对家庭矛盾和生活琐事时,缺乏耐性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下意识地想逃避,更加投入到让他们更能获得成就感的工作中。希望这部分父亲能将工作中的积极精神带到家中,真诚地对孩子道歉,持续地改变,积极地跟孩子一起面对目前的难题。

另一方面,子蕾的父亲需要有意识地跟妻子、女儿建立起亲密关系。他要学会宠爱妻子、女儿,关心她们的心情和生活,而不是直来直去地交流。子蕾说,“我爸怼我像怼大兄弟似的”,她根本就没感受到温柔、温暖的父爱。

如果子蕾父亲能做到以上两个方面,这对父亲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心理成长,子蕾内心的创伤也能得到部分修复,情绪症状会有所缓解。现在的子蕾根本不相信父亲会有所担当,希望她父亲要让她刮目相看。

不然的话,子蕾不但康复得很慢、很难,她以后的恋爱和工作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因为她现在特别讨厌像父亲那样没有担当的男性,无论是她的情侣,还是朋友、同事、领导,只要她自认为对方有一点像父亲的性格,她就本能地排斥,其实就是父亲带来的创伤被激活了。

她现在已经多次恋情失败,才20出头的女孩子就认为自己内心已经满目疮痍、不想找男人了。如果这种情感创伤继续增多,她很有可能发展为继发性的同性恋者,她自己也认为有这个可能性。

如果她遇到特别懂得掌控、利用她这种心理的“渣男”,她还有可能会被PUA,在恋情中飞蛾扑火,不断遭受“渣男”的伤害。

03、不能从道德的高度评价患者的行为

第二个要点,子蕾的家人不能从道德的高度指责子蕾的一些行为,而要看到这背后的深层次心理根源,采取更有效的处理方式。

子蕾在家里跟妈妈、姥姥和奶奶吵架,在学校跟同学打架、跟老师“作对”,她母亲要出面处理这些事,她对女儿的暴脾气感到很头疼。不过女儿患病后,她逐渐变得能够理解女儿 了,“她是创伤被激活了”。

可相比之下,子蕾的父亲还是不太能理解女儿,他觉得女儿对老人家不尊敬,动辄飙脏话,这种行为很不好。

事实上,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子蕾父母反而要庆幸女儿是这种暴脾气,要不然,子蕾的病情会更加严重,甚至说不定已经发生悲剧了。

子蕾跟我们接触的很多青少年患者不同,她在学校遭受她认为的不公平对待时,她从不吞声忍气,而是马上反抗。虽然在大人看来,这女孩也太暴躁、太叛逆了,真不好惹,但其实她通过这种方式及时把负性情绪释放出来了,反而不容易形成人际关系上的心理创伤。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子蕾虽然患病了,但她的社交功能没有严重受损。她在外有不少朋友,大家也喜欢她,因为她从不欺压朋友,还仗义大方,有侠女风范,说话、做事也不拐弯抹角,这种性格其实挺受欢迎的。

可是,她在外对朋友好,在家里却对父母和老人横眉竖眼,一有不满就破口大骂,这很容易被别人认为是窝里横、白眼狼、忤逆。

我们周一的面诊案例发表在网上后,很多人在文章下留言。有个别网友说:我小时候也经常被妈妈打骂,爸爸也不管我,但我还是顺利长大了,我对父母也很好,怎么现在的孩子受不了一点打骂?

还有个别网友说这孩子就是被父母惯的,没有吃过社会上的苦,所以不懂得对父母感恩。

这类观点其实在大众中很普遍,但我认为这里面有不少认知误区。这部分人只看到了类似的部分,认为自己与子蕾有类似的成长经历;但他们没看到不同的部分——现在的孩子,其成长的时代背景和接触的信息已经大大不同了。

现在孩子接触的信息面很广,尤其是是出过国的孩子,他们的视野一下子打开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对家庭和父母的理解,与以前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已经非常不同了。

他们并不认为父母把他们生出来、养大,他们就应该感恩。他们更加在意的是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科学的家庭教育和情感上的交流。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批评、斥责,或者忽视,孩子很难将其合理化,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

所以,父母要意识到,把孩子生下来、养大、还有科学教育,这三方面都要做到。尤其是科学教育,这要求父母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学习真正科学的、符合孩子心理规律的精神心理知识。

有的父母还停留在传统观念阶段,认为养儿防老,要求孩子必须回报自己。这种想法的背后其实是自私的心理,这种所谓的“爱”是带有前提条件和个人利益目的的。这种父母更不能把自己标榜得那么高,动不动就道德绑架,要求孩子要感恩要孝顺。

理想的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并掌握了真正科学的教育方式,懂得更好地引导孩子实现真正的独立,获得幸福而有意义的人生。孩子自然就会知道父母的好,特别懂得珍惜和感恩,而不是迫于道德和舆论压力而表面上孝顺。

希望子蕾的父母也要反省自己是否有上面的不理性心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要总想着我付出了那么多,我含辛茹苦,孩子怎么能这么对我。如果父母这么想,就更容易对孩子的一些行为产生强烈负性情绪,更容易发生激烈的亲子冲突。

如果发展到这一步,子蕾会对父母更加愤怒,从现在的破口大骂升级为对父母拳打脚踢,病情更加严重,一家人也更加痛苦。

只有父母自己积极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爱”,不要求孩子感恩、孝顺,帮助孩子真正地从困境里走出来,孩子才有可能真正地理解并体谅父母。

04、患者最好降低对父母的期待,掌握自己的命运

最后一点,我希望子蕾、以及跟子蕾有相似经历和想法的患者,要先降低对父母的期待值,先解决自己生存阶段的问题,踏实地努力和积累,一点点地朝着人生目标前进,真正地达到生命阶段。

子蕾特别有精神追求。她虽然在成绩上好胜、要强,希望进重点班,但她不希望成为书呆子,她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有趣的、活泼的灵魂,绽放出生命的精彩。

她很小就琢磨着怎么挣钱,想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出一番事业,实现自我价值,然后用财富带着奶奶环游世界,并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对于父母希望她找一份好工作、稳稳定定地生活,她根本就看不上眼,甚至嗤之以鼻,认为父母的认知很low。从她的语气中,我觉得她甚至可能鄙视过着这样生活的人。

而且,她在出国留学时曾经创业成功,赚过不少钱,认识了很多有趣的、同样有抱负、有追求的朋友。这更加坚定了她的人生目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我觉得子蕾想创一番事业、赚很多钱,这并不是狂妄自大,而是有一定的事实基础。虽然她才20来岁,但已经对自己的人生赋予了使命感,有了生命阶段的意识。这是难能可贵的。

可是,摆在她目前的现实困难是,因为患病和肄业,她目前还没办法很好地解决生存的问题。

所以,我希望她不要总是想着人生的大目标,更不要眼高手低,轻视当下能做的事,轻视她所鄙视的、踏实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否则,她很容易大起大落,状态好+运气好时赚了大钱,内心得意自大,但很快又因为盲目做决定,遭受挫折,将赚来的钱赔了个干净,导致重度抑郁发作。这就很容易发展为典型的双相障碍。

她要以人生目标为方向,先设立一个个具体的、明确的、目前她力所能及的小目标,并着眼于如何实现它们。比如她想做大事业,挣很多钱,可是现在她的病情和精力上尚不允许,那就先从较容易、对精力要求不高的事情做起,并把它做好、做实。

我最近跟一名律师朋友吃饭,他在业界非常有名。他说的一句话非常有道理:走小步,不停步,勤走路,不回头。人生目标不是一下子实现的,不是一蹴而就,我们要积硅步以致千里,在不断实现小目标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近中目标,甚至实现自己的人生大目标!

如果子蕾总是只盯着大目标,对眼下能做的事情不屑一顾,她的能力很难得到提升,现实中就容易不断碰壁。她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不断被激活,情绪剧烈波动,然后容易将所有责任都归咎于父母,变得更加愤怒。

子蕾已经成年了,我希望她要时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命运由她不由天,她要发挥主动能动性,将自己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上,从小处着手,一步步前进。在奋斗的过程中,她不能遭受挫折后把所有的责任都归结于父母和他人。她要学会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从而实现自己人生的螺旋式上升。

她要学会对父母降低期望值,父母能够生养她就行了,不要对父母抱有过高的期待和要求,减少对父母的愤怒。这不是让她宽容、放下,而是因为这会影响她实现自己的目标。她过于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而情绪波动,实际上是把自己的命运交到了别人手里。虽然她的情绪波动不能完全自控制,但我希望她能够加强自我觉察,尽量学会调整。

等到她实现的小目标越来越多,能力越来越强,甚至真的创出一番天地时,她会获得真正的自信。内心和能力越强大的人,包容心才会越强,她慢慢能够理解父母当年的一些做法,甚至可能会看到父母身上的一些优点,逐渐改善跟父母的关系。

表面上看,这是她终于跟父母和解,原谅了父母。但对她自身而言,这其实是她实现了自我疗愈,是她的心理进一步成长、真正走向康复的过程。

标签: 窝里横 罹患 自残 仗义 抑郁症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jk.hahacn.com/detail/972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