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险评估到血脂管理,最新中外指南有何差异?一文读懂!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重磅来袭,中外指南有哪些异同点?一起来看看!

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为主的心血管疾病(CVD)是我国居民第一位死因,占死因构成的40%以上[1]。血脂管理对于提升全民健康、改善我国居民福祉有重要意义。2023年是我国血脂管理的重要节点,《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1]的发布将为我国血脂管理带来最新的权威参考。

相比2019年更新的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发表的血脂异常管理指南[2],我国指南有哪些与海外指南达成共识的要点?又有哪些重点值得中国医生关注?

中外指南一致:以管理LDL-C为核心,他汀是基础用药!

中外指南各有特色,也在很多方面达成了共识。我们首先梳理《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与欧美指南相似的部分。

LDL-C是头号危险因素,也是首要干预靶点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指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是ASCVD的致病性危险因素,大量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了风险较高的ASCVD患者从强化降LDL-C的治疗中获益更显著。因此,我国指南明确指出,LDL-C是ASCVD风险干预的首要靶点(I,A)[1]。

而《2019ESC/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则明确表示,LDL-C越低,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也越低。因此,无论在最新的我国指南还是海外指南中,LDL-C都是血脂管理的首要靶点[2]。

强化降脂,LDL-C目标越来越低

在2017版ESC/EAS指南[3]的基础上,《2019ESC/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强调了LDL-C越低越好的治疗原则,对于中、高危和极高危患者提出了更为严格的降脂目标。

在这一方面,《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与ESC/EAS不谋而合,尽管对于危险程度的分级方案有所差异,但也对中高危、极高危和超高危的患者提出了与ESC/EAS一致的管理目标(表1)。同时,《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还提出LDL-C的管理目标应治疗后LDL-C的绝对下降值和治疗对象的基线风险来确定,基线风险越高的患者,LDL-C 目标值则应越低

表1 国内外指南LDL-C管理目标[1-3]

他汀是LDL-C管理基石,联合用药是趋势

更严格的LDL-C管理目标巩固了他汀类药物的基石地位。《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1]明确指出,当生活方式干预不能达到降脂目标时,他汀类药物将作为降胆固醇治疗的基础药物,建议以中等剂量他汀作为降脂达标的起始治疗,并根据达标情况联合其他降脂药物。

《2019ESC/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2]中,他汀被称为降低高脂血症患者CVD风险的首选药物,治疗应考虑LDL-C目标,若他汀单药难以达标,可考虑使用适当的药物组合来最大限度地降低LDL-C

总体来看,无论是最新发布的《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还是在《2019ESC/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LDL-C管理的地位,同时LDL-C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血脂管理的药物选择也逐渐呈现出“以他汀为基石,其他降脂药物辅助”的趋势。

从评估体系到他汀使用,细数中外指南差异

除了上面提到的基本共识之外,《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与国际指南的不同也显而易见。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风险评估体系,其二是他汀起始强度。

更符合我国临床实践的评估体系

2019 ESC/EAS指南提出,在健康人群中CVD风险通常是多种相互作用的危险因素的结果。目前ESC/EAS指南仍采用传统低、中、高、极高危分级法,危险分层相比2016版指南变得更加明确,高危、极高危人群的定义变得更加宽泛(表2)[2]。

表2 ESC/EAS2019指南危险分层

而《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指南推荐则强调:依据ASCVD发病风险采取不同强度干预措施是血脂异常防治的核心 策略,推荐采用基于我国人群长期队列研究建立的“ASCVD总体发病风险评估流程图”进行风险评估和分层。总体按照是否患有ASCVD分为二级预防和一级预防两类情况,再根据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进行新的危险分层(图1);更具有中国特色,适合我国居民的血脂管理[1]。

图1 中国成人 ASCVD 总体发病风险评估流程图

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CS:急性冠脉综合征;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ABG: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C:总胆固醇;CKD:慢性肾脏病;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MI:体重指数。1 mmHg=0.133 kPa。危险因素的水平均为干预前水平。*:危险因素包括吸烟、低HDL-C、年龄≥45/55岁(男性/女性)。

此外,《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还强调:在临床实践中,对于风险评估结果为中危的人群,是否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有时难以确定。这种情况下可考虑结合ASCVD风险增强因素(表3),在患者合并有多个风险增强因素时更倾向按高危处理,尽早启用他汀治疗[1]。

表3 ASCVD风险增强因素

中国患者应以中等剂量他汀起始

在他汀的起始剂量上,我国指南与欧美指南也有较大不同。《2019ESC/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推荐使用最大耐受剂量的高强度他汀起始,如果使用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后无法达到降脂目标,建议联合使用依折麦布;对于极高危个体的二级预防,如果使用最大耐受剂量他汀和依折麦布后仍未能达到目标血脂水平,建议联合使用 PCSK9 抑制剂等[2]。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推荐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以中等剂量他汀作为起始药物治疗,必要时联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和/或PCSK9抑制剂的达标策略[1]。推荐的他汀类药物有: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匹伐他汀和血脂康。 

表4 他汀类药物降胆固醇强度

比较各剂量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和普伐他汀降低LDL-C水平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的STELLAR研究中,共纳入2431例LDL-C≥160且<250mg/dl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该研究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10-20 mg/d)可使LDL-C降低45.8%-52.4%,而阿托伐他(10-80 mg/d)、辛伐他汀(10-80 mg/d)、普伐他汀(10-40 mg/d)对LDL-C的降幅分别为36.8%-51.1%、28.3%-45.8%、20.1%-29.7%[4]。

总结

对比中外最新血脂管理指南,可以看到LDL-C作为ASCVD的致病性危险因素,是血脂管理的首要靶点,强化降低LDL-C所带来的临床获益获得了中外指南的一致推崇;此外,中外指南一致地提出了相比2017年ESC/EAS指南更低的LDL-C管理目标,强调了LDL-C“越低越好”的管理原则。另一方面,中外指南在心血管风险评估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相比《2019ESC/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不仅采用了基于我国人群长期队列研究建立的“ASCVD总体发病风险评估流程图”来进行风险评估和分层,更适用于中国人群。此外,中外指南一致推荐他汀类药物作为起始治疗首选,我国指南建议中国患者推荐中等剂量他汀。

参考文献:         

[1]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中国循环杂志. 38, 3 (2023).

[2]Mach, François et al. “2019 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lipid modification to reduce cardiovascular risk.” European heart journal vol. 41,1 (2020): 111-188.

[3]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ardiovascular Prevention & Rehabilitation et al. “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and the 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EA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vol. 32,14 (2011): 1769-818.

[4]Jones, Peter H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osuvastatin versus atorvastatin, simvastatin, and pravastatin across doses (STELLAR* Trial).”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vol. 92,2 (2003): 152-60. doi:10.1016/s0002-9149(03)00530-7

标签: 一文 风险评估 血脂 中外 差异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jk.hahacn.com/detail/977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