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银研究|行业深度】生物医药之中药篇——政策强力推动,传承创新发展

作者:招商银行研究院 战略客户部 授信审批部

正文

2021年下半年后,在政策、资本和行业本身内卷等多重条件的影响下,创新药行业进入调整期,市场较为低迷。化药仿制药也仍处在常规化、加速化的国家集采压力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药领域在疫情发生后,呵护政策不断涌现。中药企业经营又相对平稳,利润率较高,企业现金流较好。本篇报告,我们将对中药行业做出系统梳理。

 行业概览

1.1 产业链概述

中药是通过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从而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是我国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中药原材料来源丰富,植物、动物、矿物除去非药用部分的商品药材均可作为中药材,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可以做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产品,其中中药饮片包括传统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两类。

图1:中药行业概览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

传统中药饮片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可直接用于调配或配置的中药材及其中药材的加工炮制品。通俗来说,中药饮片就是去中药房开出的用来熬制汤药的原材料。

中药配方颗粒是指单味中药饮片按传统标准炮制后经提取浓缩制成的、供中医临床配方使用的颗粒,也就是为了更方便的服用中药做的一种特殊的中药饮片。实际上,2001年后,配方颗粒纳入中药饮片进行管理的。

中成药,也就是大家最熟悉的中药制剂,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下,为了预防及治疗疾病的需要,按规定的处方和制剂工艺将其加工制成的一定剂型的中药制品,也是最标准化的中药方式。中成药可以根据专利差异,分成中药创新药和传统中成药,也可以使用场景分为OTC药物和处方药。也可以根据使用方式差异,分为口服药、注射液、贴剂、栓剂等不同剂型。

表1:中药主要产品及其特征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

1.2 行业特征:中国特色体系,政策强推动,中成药主导行业发展

1.2.1 中药属于中国特色医疗体系

中药体系与西医差异巨大,个体化和非标准化特征突出。中药是我国特色医药体系,历史渊源及特点、理论体系、药材来源、研发方式等均与西药差异巨大。总体来说,中药更多接近于个性化医疗模式,配方研发和人才培养更接近于师徒模式,保密性较强。而西医更开放化,有普适性的研发方法和标准流程。基于此,中药行业与化药、生物药等西医行业发展方式和行业研究方法论差异性巨大,中药行业更多介于保健消费与医药行业之间,较为特殊。

表2:中药和西药特点和理论体系等差异

资料来源:东吴证券、招商银行研究院

1.2.2 政策支持中药产业快速发展,中成药在行业占据主导地位

中药是我国医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支撑产业快速发展。2021年中国医药工业收入占比中,中药(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占比接近25%,市场规模接近7000亿元。虽然2015年后,随着国内医药市场政策改革力度加大,在限制辅助用药、中药注射剂管控、两票制和打击商业贿赂等多种政策制度下,中药行业自2016年营收达到最高点后,行业规模和增速均有所下滑。但2019年后,国内政策开始集中支持中药发展,加之中药在新冠疫情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行业增长逐步企稳,2021年行业营收同比增速达到12%。

我国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民众对于养生的重视,叠加一系列中医药产业扶持政策的支持,中药行业未来市场将保持较快增长。具体来看,根据《“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化》,到2025年我国医药工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年均增速需要保持8%以上,考虑到《“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化》中对中医医疗机构、床位数、中医医生人才的发展指标设定,2020-2025年,中药市场规模或将达到10%左右的年复合增长率。

中成药支撑中药市场发展,中药饮片占比较小。中药配方颗粒作为传统中药饮片的补充,与传统中药饮片共同组成中药饮片市场。从中药市场规模结构来看,中成药占据主体地位,而中药饮片市场占比较小。大体上来说,中成药占整个国内中药销售市场的2/3,中药饮片占其中1/3。

图2:2021年国内医药工业子行业收入占比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3:2014-2021国内中药营业收入及增长

资料来源:工信部、中国中药协会,招商银行研究院

政策顶层设计强势推动,配套产业政策积极发展中药产业

政策顶层设计强势推动中药产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中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从2016年开始中医药立法到2019年《关于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在顶层设计上将中医药的位置提升,并对中医药种植保护、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传承创新、管理体制等做出了一系列规定。在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医药作为我国特色的医疗体系,对新冠的治疗做出了差异化贡献,也再次确定了中医药在我国医疗体系中的特殊位置,推动中西医互相补充、协调发展战略。2022年出台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则从医院、床位、人才、药材、传承创新与支付端各方面给予了中医药全面的可执行的政策指导,进一步增强了中医药的地位。而在2022年12月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医药部分仅对中医药做出了积极发展的指示,也再一次表明了顶层的支持。2023年2月,国务院又下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十四五”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和促进力度。

中药应用细化政策频出。医保支付方面,主要表现为降低中药准入门槛,放宽支付限制。我国的医疗支付体系一直以医保为主。近年来老龄化和新生儿数量的减少都让医保压力巨大,从而使得很多医药细分领域,虽然支持力度不减,产品上市速度也逐步提升,但是销售方面还是存在很大问题。医保政策在中药端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支付端倾斜。主要有将符合条件的中药按规定纳入医保、将医保支持与中医药传承发展挂钩,在医保准入端降低中药门槛。支付方式上,中医医疗机构可暂不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同时,对前几年限制使用医院等级和使用场景的中药注射剂逐步松绑。而在浙江省医保局的文件中,更是实行中医医疗机构“中治率”与医保支付激励挂钩,提升中药与中医服务需求。

集采政策主要体现为减少降价幅度。中成药已经在多个省市联盟展开集采,相对于西药集采的降价力度,中成药降价幅度相对温和,独家品种降幅更小。本身集采就是以量换价的模式,在降价幅度不大的情况下,更利于中标企业业绩。2023年3月27日,全国中成药联合采购办公室也出台了全国中成药集采规则,除了价格竞争外,还有技术评分和复活规则,对于大企业竞争格局较好,预计整体降价幅度温和。

医疗服务政策突出扩大服务覆盖,提升中药站位。促进中医药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增强基层医疗中医药覆盖力度;对基层中医医疗机构的服务覆盖面、能力建设和人才配备进行了量化目标,增加中医药的潜在市场。同时,在康复科、妇幼健康领域推动中医药的医疗认可度。此外,强调加强综合医院的中西医结合能力。总体而言,就是在医疗服务中提升中医药的站位。

出口方面则是支撑中药贸易。中医药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经验总结,在新冠疫情中,中药在疫情防控和治疗领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加之国内对于中国特色产业的重视,在“一带一路”的发展方针下,支持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推动中医药服务走向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内中医药政策提出了配方颗粒和中药创新药两个新的方向。配方颗粒方面,2021年长达20年的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结束,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实行备案制,不再需要申请批准,其质量监管纳入中药饮片管理范畴。中药配方颗粒相比于中药饮片来说,服用便捷度更高,在配方颗粒国家标准的持续出台下,行业迎来扩容。中药创新药方面,随着《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的发布,鼓励中药创新,推动中药创新药审评效率,使中药创新药也享受到创新支持的改革红利。

表3:近年来国内中医药重点推动政策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搜集、招商银行研究院

中药饮片:规模稳步增长,配方颗粒占比不断提升,试点结束后迎来发展期

3.1 工艺简单,行业集中度低,配方颗粒助力规模增长

传统中药饮片为主,制造工艺简单,市场规模稳步增长。中药饮片可分为传统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两大类,其中传统中药饮片市场占据主体地位,2021年市场份额高达90%。从制造工艺来看,传统中药饮片制造主要涉及药材炮制,深加工过程少,行业毛利率较低。举例来说,中国中药和佐力药业作为国内两大中药饮片加工商,传统中药饮片的毛利率近年来一直维持在20%左右。2018-2021年,中药饮片大类市场稳步提升,年复合增长率6.2%。其中传统中药饮片市场增速为4.6%,市场规模稳步增长。

中药配方颗粒毛利率高于传统中药饮片,高增速助力中药饮片规模增长。中药配方颗粒市场占比相对较小,但增长速度远高于传统中药饮片。根据中国中药协会的数据,2018-2021年中药配方颗粒市场年复合增速为22.4%,明显高于传统中药饮片。此外,由于配方颗粒售价较高,工艺较为复杂,中药配方颗粒毛利率高于传统中药饮片,企业中药配方颗粒毛利率均高于50%。考虑到中药“治未病”理论的推广和现代人养生的需求,中药饮片整体市场规模仍将稳步提升。

生产企业多且分散,市场集中度有待提升。从全市场来看,传统中药饮片的制造工艺较为简单,且利润率较低,造成市场参与者多,行业集中度较低。根据全国中医药统计年鉴,国内中药饮片的制造企业共有11252家,GMP认证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就超过3000家,市场较为分散。行业龙头企业康美药业的市场份额仅为2.5%左右,市场集中度低。整体来看,中药饮片行业竞争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存在一定的地方性保护壁垒。随着《国家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出台,中药饮片的炮制国家标准将进一步完善,不符合标准的企业或遭遇淘汰,市场集中度或有所提升。

图4:2017-2021年中药饮片整体市场规模/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中药协会、艾媒咨询、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5:佐力药业和中国中药的中药饮片毛利率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3.2 配方颗粒:补充中药饮片,试点结束后行业迎来发展期

3.2.1 试点生产结束,行业迎来发展期

配方颗粒是中药现代化标准化产物,是传统中药饮片的重要补充。中药配方颗粒是由单味中药饮片经水提、分离、浓缩、干燥、制粒而成的颗粒,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中医临床处方调配后,供患者冲服使用。相比于传统中药饮片来说,解决了传统中药汤剂方式中对于时间、水量、火候等精准控制的问题,更容易实现标准化,是中药现代化的产物。而且对于患者来说,饮用更加方便,也是中药未来国际化的形式。中药配方颗粒历史悠久,1920年开始就有学者在逐步研究推广。1970年后中药配方颗粒也在日韩、中国台湾等地进行了更多的尝试。目前日本已经有单味配方颗粒200多种,复合配方颗粒200多种用于日常的使用。

图6:国内中药配方颗粒近三十年发展史

资料来源:新华网、招商银行研究院

试点生产结束,行业迎来发展期,但国标转换短期影响市场增速。近三十年,随着政策逐步细化,国内中药配方颗粒行业经历研究试制、逐步规范化管理、试点待开放、发展期四个不同发展阶段。2015年开始,配方颗粒生产进入试点待开放阶段。2022年开始,配方颗粒结束试点,国家标准逐步公布,行业迎来发展期。实际上,在配方颗粒试点待开放阶段,行业就已经展现出高速发展的趋势。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17年中药配方颗粒市场规模约为108亿元,2021年已经达到252.5亿元,2017-2021年均复合增速达到23.6%,而同期传统中药饮片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对应工信部提供的中药饮片销售数据,2021年配方颗粒在中药饮片中的市场占比从2017年的5%左右提升至12.3%。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处在试点结束后的国标更换期,中药配方颗粒的国标相较于传统中药饮片较少。截至2022年底,中药配方颗粒仅公布200个国家标准,而常用的中药饮片种类数在500-600个。数量种类较少,组方难度增大,使得行业市场规模在2022年有一定程度下降。但国标更换对行业发展仅产生短期冲击。在前期基础上,2023年2月行业新公布48个国标,加之2022年的低基数,2023年市场有望恢复正增长。市场预计,到2024年底,市场常用的国标将完全公布,届时中药配方颗粒市场规模将有快速增长。参考山东医保局对于配方颗粒占中药饮片占比不超过30%以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于配方颗粒的辅助地位的确定,即使按照中药饮片2021年市场规模来算,中药配方颗粒最终的市场规模将接近620亿,是2021年市场规模的2.4倍,行业发展空间较大。

图7:2017-2021年中药配方颗粒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艾媒咨询、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8:2017-2021配方颗粒市场占中药饮片比例

资料来源:艾媒咨询、工信部、招商银行研究院

虽然试点结束后配方颗粒销售范围扩大,但传统中药饮片主体地位不改。试点结束后,配方颗粒的销售范围由原来的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综合医院)调整为经审批后备案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疗机构,即拓宽至基层终端市场,更符合中药消费场景。从医疗机构数量来说,试点结束后,可以销售的医疗机构数量大致是放开前的近50倍。而在医保支付方面,试点结束后国家也鼓励各省将已纳入医保支付的中药饮片相对应的配方颗粒纳入医保。目前已有多省发文明确纳入本省医保,也保证了配方颗粒的支付能力,进一步明确配方颗粒的市场潜力。不过仍需注意的是,虽然国家放开中药配方颗粒的市场,但仍在《关于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公告》中指出药坚持中药饮片的主体地位,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制定管理细则时应确保辖区内中药配方颗粒的平稳有序发展及合理规范使用,配方颗粒更多是中药饮片的补充。

3.2.2 市场高集中度延续,国家级试点企业优势显著

行业集中度高,国家级试点企业垄断市场。虽然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多年,企业数量由最初的6家国家级试点企业到后来省级试点放开后,各级试点生产单位最多达到近80家。但是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国家级试点企业几乎垄断了整体市场,中国中药、红日药业、华润三九三家企业占比超过80%。尤其是中国中药,占比高达53%。相较于其他医药行业,配方颗粒的市场集中度相当高。

图9:2021年中药配方颗粒市场竞争格局

资料来源:上市公司年报、公开信息搜集、招商银行研究院

备注:华润三九年报并未具体披露数据,四川新绿色为非上市企业,均采用市场预计值

国家级试点企业优势突出,市场高集中度难改。虽然试点结束,中药配方颗粒生产销售限制放开,生产企业的供给数量相应增加,配方颗粒行业开始扩容,但市场集中度很难有大的变化,中国中药、华润三九、红日药业、新绿色等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仍然突出。其他可能有竞争力的企业也只能是一些拥有上游药材基地、销售渠道强的上市龙头企业,但竞争优势相对较小。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国家级试点企业深度参与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是药典委员会在6家试点生产企业试点成果的基础上综合研究数据、药品标准草案等形成的,无论从技术难度上还是达标时间上都不利于新入局者。譬如已公布的248个国标中,中国中药起草129个,红日药业参与31个,新绿色药业参与超过30个。

二是生产准入和日常监管要求提升。国标要求企业自行炮制用于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的中药饮片。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参与难度相对较大。

三是成本控制难度加大。根据《国家医疗保障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4126号建议的答复》,中药配方颗粒未来会纳入集采考虑,因此成本控制能力较为重要。而中药材受制于种植区域、气候等变化,价格变动大。头部企业均已布局自己的种植基地。在试点的过程中,试点企业已经在二级以上医院打通了销售渠道。中药行业相对来说,销售渠道为王。在本身试点结束,监管要求提升的情况下,医疗机构更倾向于与有经验的大企业合作。

表4:试点结束前后中药配方颗粒对比

资料来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招商银行研究院

中成药:慢性病与常见病治疗为主,消费属性与品牌效应显著,创新中药推动行业发展

中成药根据适应症差异可以分为OTC类药品和处方药。OTC药品也就是非处方药,使用场景一般在药店和网上药房,消费属性强。部分中药OTC药物还有保健品属性较强,由于使用原料多为珍贵药材、稀缺性较强。拥有一定的保值属性。而处方药则是需要医生处方的药品,相比于西药来说,由于中药宣传点更多在于无明显毒副作用,因此深得一些医生和患者喜爱。中药在慢性病和常见病领域的市场接受度较强。根据专利差异,在“三结合”审评方式与新版中药注册管理办法出台,相对于传统中成药,政策又强化了“中药创新药”概念。新冠后,中药证明了自己的特殊疗效,叠加政策对于创新的支持,目前成了中成药领域中又一发展看点。

中成药在慢性病与常见病领域接受度高。根据米内网的统计数据,重点城市医药中成药市场中,心脑血管用药占比31.43%,肿瘤用药占比15.52%,呼吸系统用药占比10.52%,其次是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与骨骼肌肉系统。而在药店终端来看,呼吸系统、心脑血管、消化系统用药占比稳居前三位,泌尿系统和骨骼肌肉用药占比也较高。对比来看,除肿瘤用药以外,中成药产品主要用于心脑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与骨骼肌肉系统疾病这类慢性病与常见病领域,与日常民众对于中药副作用小、测重调理、对于慢性病效果更优的认知较为统一。

心脑血管疾病为多原因导致的复杂疾病,西药可选项相对较少,在治疗中,中成药自然而然就成了主要甚至唯一选项。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重点城市医院中成药市场中肿瘤用药占比仅次于心脑血管,但考虑到近年来化药和生物创新药主要集中在肿瘤疾病用药研究,临床数据较为扎实、医生与患者教育不断提升,中药在肿瘤疾病治疗未来更多起到辅助作用,市场份额很难扩大。

图10:2020年重点城市医院中成药市场格局

资料来源:米内网、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11:2022E城市实体药店终端中成药市场

资料来源:米内网、招商银行研究院

4.1 消费属性与品牌效应强,行业集中度低,独家配方及销售渠道建立竞争优势

中成药可以根据价格分为名贵中成药和常用中成药。名贵中成药产品一般采用名贵中药材制成,部分有保健品的属性。一般这类中成药产品多为百年老字号品牌&国家保密配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宫廷御药等名号,属于存量稀缺资源,譬如片仔癀、安宫牛黄丸、参茸丸、防衰益寿丸、阿胶、龟龄集等。而常用的中成药则是价格相对低廉的常用产品,部分还有很多同类竞品,甚至是同药物名称的药品,如六味地黄丸、川贝枇杷膏、板蓝根等。

图12:名贵中成药与常见中成药产品

资料来源:各公司官网、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13:2021国内化学药和中成药不同场景销售

资料来源:米内网、招商银行研究院

保健养生需求下中成药具备较强的消费属性。如前所述,中成药在保健、养生、慢性病调理的功效相比西药强,消费属性十分显著。根据艾媒咨询2019的调查,接近50%的消费者选购中成药的目的在于滋补养生。而根据2021年国内药品销售情况(仅考虑化学药和中成药)来看,中成药在城市实体药店销售额占比为41.8%,而在全市场的总销售额占比仅为36.7%。可以看出,中成药在药店场景下的消费机会相比西药更多,尤其是不需要处方即可购买的OTC产品。国内近4800个OTC产品中,近80%都是中药产品。这些产品在选购的时候,患者的自主选择权更强。

品牌效应强,独家配方与销售渠道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由于具备较强的消费属性,药品选择上品牌效应十分显著。品牌效应一方面来自于独家配方,在名贵中成药上体现的更为明显,相比于同名同方药,独家配方品种及中药保护品种对于消费市场的吸引力更大,如“片仔癀”、“安宫牛黄丸”等;另一方面来自于销售优势。产品常见销售模式分为品牌模式与销售产品。品牌模式是指通过长期广告投入方式或者“老字号”、“国家保密配方”等打动消费者进行自主选择,如“三九感冒灵”、“康恩贝肠炎宁”等,一般这类模式对于城市客户吸引力更强。销售产品是指药店返利与地推,即企业培养销售人员进驻终端门店,或者给合作药房更多返利方式让药房进行主动销售推广。如果销售渠道畅通,一些常用中成药的小品牌依然可以每年保持较好的销售收入。在一些小城市或者乡镇药房效果更优。

政策呵护中药保护品种,独家配方优势显著。2022年12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一级保护给予十年市场独占,二级保护给予五年市场独占”。《征求意见稿》还新增“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优先考虑中药保护品种;国家支持将中药保护品种纳入诊疗指南和临床路径;医疗机构优先采购,并在临床中优先使用获得中药品种保护证书的中成药;医保目录的调整优先支持一级、二级中药保护品种;鼓励商业保险机构优先将中药保护品种纳入保障范围”等内容。政策给予独家配方的保护品种更大的终端需求量,而且从近期联盟集采来看,独家配方的中成药降价幅度更低,市场竞争格局更加优异。

网上药店巩固品牌壁垒,凸显品牌价值。近年来随着网上药店的兴起,尤其是新冠疫情对于线上购药的推动,网上药店药品销售额增长迅速,2021年销售额已经达到368亿元,占药店端销售总额的28.1%,2014-2021销售年复合增速达50.5%。

网上药店快速发展强化中成药品牌壁垒。如前所述,品牌力强,宣传更好的传统大品牌企业销售优势更大。尤其是一些独家产品,在持续的广告宣传下,会使得消费者购买同类产品时优先考虑,如汇仁肾宝片、龙牡壮骨颗粒和百令胶囊。而名贵中成药的送礼和保健属性,在开拓网上药店购买渠道后也会迅速放量,如片仔癀、安宫牛黄丸、龟灵集等。品牌效应使得同类产品偏多的药品竞争更加激烈,如六味地黄丸、感冒灵等,在品牌效应下,由九芝堂、华润三九等核心企业主导。

图14:2014-2021年中国网上药店药品销售额

资料来源:米内网、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15:中国网上药店销售在药店总销售额占比

资料来源:米内网、招商银行研究院

表5:2021年中国网上药店终端中成药销售TOP10产品

资料来源:米内网、招商银行研究院

备注:*为独家产品;Rx为处方药;红色产品为名贵中成药

行业集中度低,品牌效应和集采有望推升集中度。国内中成药行业内企业数量多,呈现“规模小资源配置效率低,运营混乱”的局面,行业集中度较低。中成药本身OTC药品较多,患者购买时自主性更强,行业又经常有一些药物负面消息出现,使得患者更重视品牌。与此同时,根据2023年3月底全国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全国中成药采购联盟集中采购文件(征求意见稿)》,不同于化药集采,中成药由于缺乏一致性评价,因此集采有三个基本原则:价格、市占率和服务方认可度。集采方式对于大品牌、市场份额大的企业更加受益,有望通过集采进一步提升集中度。此外,随着GSP【注释1】、GAP【注释2】等的进一步落实,预计大量小企业也将被淘汰。

4.2 药品提价传导顺畅,关注注射剂销售下滑

上游中药材价格上涨给予中成药产品提价契机。2015年后,发改委、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多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除了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外,取消原定政府限价,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加上本身中成药材价格受气候、种植条件、囤货等行为变动极大,给了中成药产品提价的理由。

自2019年以来,受到人工成本的升高和新版药典实施的影响,中药材价格普遍涨价。根据中药材天地网数据,2019年1月-2023年3月,中药价格综合200指数【注释3】增长38.1%,创近15年新高。随着中药材价格的提升,以安宫牛黄丸、片仔癀为代表的名贵中成药,甚至速效救心丸、藿香正气液、三九感冒灵等常用中成药等均纷纷调整出厂价格,价格传递机制较为通畅。

图16:2007年至今中药价格综合200指数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备注:数据截至2023年3月29日

名贵中成药提价接受度更高,消费及保健属性助力量价齐升。以片仔癀公司为例,公司从2004-2020年间共发布11次片仔癀产品国内提价的公告,每次提价4%-11%不等,部分年份一年提价两次。公司自2016年后发布市场零售价价格变化,2016-2020年,零售价年复合增速6.4%。而从2016-2020年公司片仔癀产品的营收年复合增速则为26.1%,远高于价格的年复合增速。也就是说,市场很好的接受了价格的提升,并保证了产品销售量的快速增加,达到量价齐升的状态。

图17:2004-2020年片仔癀提价情况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18:2016-2021片仔癀肝病用药收入情况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政策监管加强,中药注射剂占比不断下降。中药注射剂作为现代化中药的代表,近年来非议不断。由于其副作用明显,舆情压力大,一直受到医保局、药监局及舆论的监管。2016年后中成药市场规模下行,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在于中药注射剂的监管增强。从米内网的数据来看,2016年后中药注射剂销售额持续下降,而非注射剂的中成药产品销售额则稳步提升。2019年注射剂占比从最高的38.1%降至29.2%,各省医保局也将中药注射剂列入监控名单,甚至有的地方直接取消挂网。2022年中药注射剂龙头步长药业也对部分注射剂产品进行了商誉计提。虽然整体监管趋严,但对于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由于缺乏有效药物,中药注射剂仍有较大市场。但长期来看,国家对中药注射剂的管控很难放松,对相关企业的质量管控要求也在持续提升。

图19:2015-2019中国公立医院中成药注射剂与非注射剂销售情况

资料来源:米内网、招商银行研究院

4.3 十四五”期间市场规模仍将维持较快增长,中药创新药开拓新增长空间

负面政策消化后市场恢复增长。2015年后,国内医药市场政策改革较大,限制辅助用药、中药注射剂管控、两票制和打击商业贿赂等多种政策制度下,中成药行业自2016年营收达到最高点后,行业规模和增速均有所下滑。但经过多年调整和中药在新冠疫情扮演了重要角色后,国内政策的持续支持使得行业增长逐步企稳。2021年中成药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1.3%,自2016年后营收增速首次转正。2022年,即使受到疫情反复和中成药带量采购的多重影响,2022年上半年米内网重点城市医院销售同比仍增长0.3%。

图20:2014-2021年国内中成药营收情况

资料来源:工信部、统计局、中国中药协会、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21:医保目录中中西药药品数量

资料来源:国家医保局、招商银行研究院

新政策呵护叠加老龄化需求提升,“十四五”期间仍将维持较快增长。中医药行业受到国家政策支持,中医药确定作为我国的特色医疗,医保端对中医药也有所倾斜和保护。2018年后,国家对中医药行业政策支持力度增强,尤其是新冠疫情发生后,国家密集出台各类政策呵护扶持中医药行业,在医院处方端和支付端给予极大支持。中成药作为中药板块中占比最大的市场,受到的倾斜首当其冲。从医保目录来看,中成药的数量增长也保持较快增长。其中2019版目录甲类产品的增幅最为显著,增加全部来自中成药。2020和2021年中成药品种稳定在1374种,2022年增加至1381种。虽然总数变化不大,但国家将一些临床效果不明确的,使用度不高的“僵尸药”调出目录,换成一些临床急需的有效中成药。而从医保谈判为例,近年医保谈判中成药格局良好,谈判纳入数量逐年增加,降价幅度也低于西药。

长期来看,我们认为在《“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化》的医药工业营收增长目标的指导下与政策呵护、民众康养需求的提升下,中成药行业将维持近两位数的较快增长。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带动慢性病治疗需求增长,叠加经济快速发展下亚健康问题突出和保健需求增长,抬升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与保健调养的需求;另一方面,如前所述,政策呵护及中成药消费特性下,中成药销售受到医保影响相对较小。虽然中成药国家集采即将推动,集采后中成药价格势必会有一定负面影响,但相比化药仿制药来说,中成药抵御集采降价的能力较强。具体来看,综合考虑中药材涨价带动的提价效应、中药材稀缺性、种植的不确定性,为了保证药物供应的稳定性,集采降价的幅度不会不大。与此同时,集采也会推动销售量的快速增加。综合考虑降价幅度与销售增长,我们认为行业仍将维持较快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中药创新药通过审评与注册方式明晰,已经成为中成药中的增量市场,企业可以通过中医药传承研发出临床急需的、有竞争力的新品种,有望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

4.4 中药创新药:审评与注册方式理顺,创新研发迎来发展

4.4.1 “三结合”审评方式与新版中药注册管理办法出台,中药创新药迎来新机遇

中药创新举步维艰,IND和NDA数量明显低于化学创新药和生物创新药。2015年后,随着国内医药改革的进行和一系列政策的执行,创新药迎来快速发展期。国内创新发展之风渐起,药企纷纷加大研发转型,无论是化学创新药还是生物创新药都迎来了研发的快速增长。虽然也有一些中药创新药在进行临床申报(IND)或者上市申报(NDA),但是与化学创新药和生物创新药相比,数量极少。其主要原因是,国内旧版的药品注册分类未考虑中药的特色及研发规律,更多的重视“有效成份”和“有效部分”的含量要求,用西药(化学药和生物药)的研发方式来要求中药创新,使得中药创新举步维艰。

图22:2017-2021年化学、生物和中药创新药IND和NDA批准数量

资料来源:CDE、招商银行研究院

“三结合”评审模式与新版中药注册管理办法出台,中药创新迎来新机遇。2019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审批证据体系”,即“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并通过一系列后续政策厘清“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下研发中药新药的关键节点。在“三结合”审评审批模式下,人用经验成为关键环节,贯穿药物研发的始终。同时保证药物研发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民族药研发需要符合民族药理论),辅以临床试验,构建了突出中药特色的研究方法,强调传承与创新并重。

2020年9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通告》,基于中药研发规律,对中药注册分类进行调整,重点优化了体现中药特点的中药复方制剂的注册申报路径。新版分类标准中,支持基于中医药理论和中医临床实践经验评价中药有效性,更加强调疗效,重视临床价值评估,注重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也将中药分为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医复方制剂和同名同方药四类,其中前三类都属于中药创新药。

中药创新药:处方未在《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中收载,具有临床价值且未在境外上市

中药改良型新药:改变已上市中药的给药途径、剂型且具有临床应用优势和特点,或者增加功能主治的制剂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规定的,至今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古代中医典籍所记载的方剂

同名同方药:指通用名称、处方、剂型、功能主治、用法及日常饮片量和已上市中药相同,且在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不低于已上市品种的制剂

图23:“三结合”审评审批模式

资料来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24:新旧版中药注册分类标准差异

资料来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招商银行研究院

新政策刺激下中药新药IND和NDA数量快速上升。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中药新药沟通交流会议申请的办理量不断增加,从2017年逐年增长至2021年191件。通过沟通交流,前置处理申报资料存在的问题,提高了申报资料质量和审评工作效率。随着“三结合”审评模式的确定和新版中药注册标准的出台,2021年创新中药临床申请(IND)数量达48件,同比增长128.6%,同比增长175.00%。上市申请(NDA)10件,同比增长66.7%。其中中药创新药,即1类新药申请占比达86.2%,也是近几年最高。而上市方面,2021年共有11个中药新药上市,其中7个1类新药。2022年虽然在新冠疫情防控的影响下,但由于中药新药注册途径的确定,IND申请数仍同比增长14.6%,NDA申请数同比增长20.0%。2023年Q1,中药新药IND申请数及NDA申请数均超过2022年全年的45%,1类新药占比也超过70%。

图25:2016-2023年至今中药新药IND和NDA申请情况

资料来源:CDE、招商银行研究院

备注:数据截至2023年4月1日;1类新药即为中药创新药

优化审评审批流程或缩短中药新药研发时间,研发数量有望进一步上升。研发参考2021年获批的中药新药,除了三个新冠抗疫相关的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外,其他从申请临床到最终获批上市均经历了近20多年的临床试验阶段。但2021年获批上市的中药创新药多为老品种,经历了中药新药注册和临床研发需求不明的时间,才使得研发时间漫长。根据药审中心《2021年药品审查报告》,药审中心也将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中药新药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全力以赴加快中药上市许可申请审评,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的独特优势。

2023年国家药监局专门发布了《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对于使用人用经验证据支持注册申请,可合理豁免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及部分临床试验的情形以及引入真实世界证据作为支持产品上市的依据等。同时明确中药注册分类、研制路径和模式,建立适合中药研制情形的简化审批、优先审批、附条件审批、特别审批的相应规定。可以预计,在7月该专门规定正式实施后,中药创新药的审评流程也有望加速,进一步迎来收获期。

4.4.2 中药企业研发热情不断提升,创新药研发性价比高

中药研发费用普遍低于西药创新药。西药创新药相比,中药创新要研发投入相对较低。参考安信证券近年上市中药创新药的研发投入来看,药物平均研发投入在1000-7000万不等,临床试验花费较少。而西药创新药由于临床要求更细致,临床投入基本在5亿元左右,甚至更高。因此,中药创新药的性价比更高。但不同于西药创新药的诊疗指南及患者需求明确,中药创新药的临床接受度不确定,产品销售放量的不确定性也更大,对企业的销售能力有更大的要求。

表6:部分上市中药创新药研发投入

资料来源:安信证券、招商银行研究院

中药企业研发热情逐年提升,研发性价比相对较高。2021年A股74家中药上市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合计88.5亿元,同比增长16.6%。2022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支出有13.3%的增长,企业研发投入较为积极。对比2021年中药板块研发支出TOP10企业,研发费用最高的白云山8.4亿元,以中药创新药著称的以岭药业7.9亿元,前十家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共49.7亿元。同年,恒瑞医药研发投入59.4亿元,超过中药企业研发费用TOP10企业的总和。从营收占比来看,2021年A股74家中药上市企业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仅为2.6%,与2021年化学制剂企业的研发费用占比7.5%相比,中药企业研发费用较低,企业端来看,以岭药业、天士力、康缘药业、桂林三金研发费用占比较高。其中康缘药业研发费用占比达到13.7%,桂林三金也超过10%,以岭药业和天士力也超过7%。但与恒瑞医药22.9%的研发费用占比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图26:2018-2022前三季度A股中药企业研发总费用及中药和化学制剂企业研发费用率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备注:根据SW医药生物分类(2021)

图27:2021年中药板块研发费用TOP10企业与恒瑞医药对比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行业趋势与客户筛选

5.1 行业趋势

中药行业在国家顶层设计政策的呵护下和具体执行政策的推动下,长期将保持稳健发展。由于中药消费属性、品牌效应、中药材的价格变动、国家鼓励创新等多重影响下,行业可能会出现如下趋势:

自建中药材养殖基地:中成药材价格受气候、种植条件、囤货等行为变动极大。一方面,2019年后随着人工成本提高和药典对于中药材要求的提升,中药材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另一方面,中药的功效与道地药材的使用以及药材的质量相关性很强,核心药材可种植区域有限。因此,企业无论从成本端考虑还是产品质量端,甚至是品牌与供应链安全端考虑,都会去自建中药材养殖基地。

消费领域延伸,打造日化品牌,扩展销售渠道:中成药消费属性与品牌效应,为核心企业提供了品牌延伸的机会。部分龙头企业已经逐步利用品牌效应打造日化产品,如云南白药牙膏及护肤品、片仔癀护肤品、马应龙眼霜等。同时,为了配和消费领域扩张,企业也选择拓展销售渠道,电商渠道甚至海外电商平台也在积极开拓。

中药创新药品种挖掘研发:“三结合”评审模式与新版中药注册管理办法出台后,中药创新药研发和审批的指导逻辑越发清晰。无论是一类新药还是古代经典名方的挖掘,都会给予中药企业新的营收增长点。在国家鼓励创新的大背景下,中药创新药品种将迎来研发热潮。

创新转型,增强西药创新药研发投入:2015年后,国内创新药发展迅速,仿制药企包括中药企业都在逐步扩大影响,加强创新转型。虽然行业短期内仍在调整。但长期来看,西药在国内药品销售中仍占据主体地位,而创新药长期需求明确。因此,一些中药龙头企业也通过并购、合资或者子公司的方式进行创新药研发。

5.2 客户筛选

(本段有删节,招商银行各部如需报告原文,请以文末联系方式联系招商银行研究院)

银行业务与风险提示

6.1 银行业务

(本段有删节,招商银行各部如需报告原文,请以文末联系方式联系招商银行研究院)

6.2 风险提示

行业景气度不及预期。中药行业的核心在于政策呵护,虽然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民众养生需求不断提升,但由于疫情后,消费需求较为低迷,政策呵护下,是否会将药品的消费预期转化成现实仍不确定。

集采进度与力度超预期。中成药已在多个省市联盟展开集采,降价幅度温和,独家产品降幅更小。今年已经确定要进行全国中成药集采,从规则来看,对于大企业竞争格局较好,预期降级幅度温和,但也不排除降价的力度超预期。此外,本次国家集采只对16个品种集采,可能有本年度多轮集采、集采产品数超预期的情况

行业竞争加剧。由于国家政策的呵护,中药行业在疫情后迎来发展期,企业也逐步向大健康领域甚至日化行业转型,市场竞争加剧,存在企业增长不及预期的可能。

中药创新药推广销售不及预期。中药创新药作为新的品种,销售推广需要依靠企业的销售渠道和能力。对于布局的企业来说,存在销售额不及预期可能。

中药企业财务数据风险。中药企业数量众多,很多企业仍未上市,财务数据不透明,存在一定风险。

附录1:我国中药保密配方等级、期限及产品

资料来源:火石创造、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招商银行研究院

备注:中药保护品种查询路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药品查询-中药保护品种

注释

1、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是为了加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规范。

2、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国家层面发布的知道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的技术指导文件。

3、根据我国市场流通中主要200种大宗中药材的当日市场价格加权计算得出,用以反映我国中药材市场整体价格情况于变动幅度的指数。

责任编辑|余然

标签: 生物医药 传承 强力 中药 深度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jk.hahacn.com/detail/978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