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射频消融围术期抗凝治疗,如何既要疗效又要安全?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房颤射频消融围术期抗凝策略

临床治疗时,手术操作要避免出血,而房颤患者又面临着巨大的血栓栓塞风险,心内科医生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的围术期抗凝管理时往往会陷入两难抉择。围术期究竟应当如何抗凝?

房颤射频消融围术期可涵盖术前3周、术中至术后2~3个月,这期间由于凝血系统的激活、心房顿抑现象、心内膜损伤及炎症反应等相关因素,会增加血栓栓塞发生的风险。

一旦发生血栓栓塞,轻者会表现为一过性脑缺血,而重者会留下不可逆转的神经功能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及时给予抗凝治疗,优化抗凝手段,是维护患者病情稳定的重要手段。

指南对围术期抗凝有什么建议?

在2017年第38届美国心律学会科学年会(HRS 2017)上,由美、欧、亚多个学会联合制定的《HRS/EHRA/ECAS房颤导管和外科消融专家共识》提出,围术期持续抗凝治疗可保证房颤消融的安全,且最小化血栓栓塞风险。

共识还谈到:基于现有临床试验,在不间断抗凝治疗的情况下接受房颤消融是安全的,且可最小化血栓栓塞事件风险。

实际临床的选择是?

尽管指南给出了建议,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对于术前停服口服抗凝药物仍有自己的考量,这是因为对于医生来说,指南给出的结论,抗凝收益大于出血带来的危险,只是基于大量临床试验所得到的冰冷数据。

而临床治疗时一旦发生术中出血,将会给患者带来致命的风险,医生通常无法轻易下定决心做出选择。除了术中出血带来的焦虑,联合用药的选择也是医生顾虑的一大原因。

新药新选择

但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飞速发展,因其起效迅速、半衰期短、食物药物相互作用少、出血并发症少等优点,极大地缓解了临床医生对于术中出血的焦虑。

今晚19:00“泰然处之 全力同心-房颤卒中抗凝论坛”邀请各地专家,从临床研究到真实世界数据,探索口服抗凝药物在疗效和安全性之间的两全之策!

标签: 房颤 消融 射频 疗效 治疗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jk.hahacn.com/detail/986880.html